您的位置:台灣網-動態

康師傅被誤傷有幕後推手 惡性競爭不可取

2012-10-24 08:16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思羽

  台灣網10月24日北京消息 中華工商時報今日刊發記者童芬芬撰寫的報道《康師傅被誤傷疑幕後有推手 專家稱惡性競爭不可取應理性對待 切莫誤傷我國産業自身》,摘編如下。

  近日,隨著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的發酵,引發國內多個城市民眾抗議,停産風波、抵制日貨已經開始從實業市場波及到股票市場。記者發現,近日涉日股票在香港、東京、滬深股市均表現不佳。

  由於民眾反日情緒強烈,這股風不僅從汽車市場刮到家用電器、數位等市場,近日也開始吹向站在大陸速食麵、飲料市場的前沿者“康師傅”身上。

  受此突來的危機影響,自上周以來,康師傅股價連遭挫折。對此,不禁有人提出質疑,國內擁有日資參股的本土上市公司不在少數,盲目地“一刀切”行為,最終“受傷”的到底會是誰?誰來為那些被誤傷的本土品牌的損失買單?

  康師傅到底是誰的品牌?

  打開搜索引擎,“康師傅是日本的”、“偽民族品牌”等字樣扎紮實實地扣在了康師傅的頭上,網友們也紛紛開始奔相走告抵制“康師傅”。

  一時間,有關康師傅到底是中國的品牌還是日本品牌被網友熱議。

  根據記者蒐集的資料顯示,198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臺灣同胞魏應州帶領自家兄弟從臺灣來到大陸,因為看準了大陸市場的前景廣闊,自此,魏氏兄弟便踏上了一條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然而,創業初期對魏氏兄弟來説並非一帆風順。其先後在北京、內蒙古、濟南等地區投資辦廠,並推出了“頂好清香油”、“康萊蛋酥卷”等知名産品。但由於當時大陸整體消費水準偏低,這些産品“叫好不叫座”,一度使公司在大陸的經營投資陷入困境。

  經過幾年摸爬滾打取得的經驗教訓,以及對市場的冷靜分析,1991年底,魏氏兄弟毅然決定投資方便食品,直至1992年,康師傅第一包速食麵在天津研發並生産出來,之後市場迅速壯大成長,乃至之後幾年其業務擴大至糕餅及飲料。

  “康師傅”速食麵在市場上的成功,讓魏氏兄弟更加堅定了公司在大陸生根發展的決心。根據康師傅控股公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康師傅控股市值為169億美元,品牌價值達11.9億美元,其先後在中國大陸60余個城市設立了生産基地,員工人數超6萬人,總營業額78.67億美元,上繳稅收達1.63億美元。

  “康師傅是辛辛苦苦一手打拼起來的臺資本土品牌,怎麼一夜之間就被劃分為‘日本人的品牌’了?這著實讓人難以接受。”面對網路上的指責,康師傅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不禁喊冤。

  對此,康師傅控股也第一時間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了一條聲明稱,“康師傅”是代表中國特色的民族品牌,並受到認可;其次,在配合政府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企業引進外資參股並非特例,不應被差別對待;與此同時,康師傅控股作為股票上市公司,直接面向全世界的投資人,對股權的組成不具備控制權。

  記者注意到,“被日資撞了一下腰”的並非只有康師傅一家公司。在A股市場上,因為有日資參股而被指“錯殺”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

  有細心的投資者在網上羅列日資個股,十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其中包括東睦股份、黃河旋風、合肥三洋、嘉麟傑、大冷股份、三花股份、江蘇三友、景興紙業、通富微電等,均有日資參股背景。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説,其面向的投資人是全世界的,因此,其股權的組成也是不被控制的;而且,企業之間的股權交易和投資行為也是市場上的正常行為,盲目的‘民粹主義’並不可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説。

  該人士同時表示:“如果僅僅因為企業有日資參股而採取‘用腳投票’的話,那麼,首當其衝遭遇傷害的是廣大股民和本土企業本身。因此,投資者也好,消費者也罷,理性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