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動態

投保協議促新變:臺服務業“登陸”良機來臨

2012-08-24 08:08     來源:東南網     編輯:王思羽

  臺資“登陸”二三十年來,涌現了三波熱潮,第一波以勞力密集型的紡織業主導,第二波以資金密集型的石化業主導,第三波以技術密集型的電子業主導。接下來,誰將主導“登陸”大潮?

  服務密集型産業將引領下一波“登陸”大潮。本月兩岸簽署的《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以下簡稱投保協議),將為下一波臺灣服務業大舉“登陸”起到推波助瀾功效。

  單邊保護變雙邊保護

  兩岸之間由於特殊關係,致使雙邊投保協議遲遲無法簽署。不像國際間的投資糾紛,投資者在外國遇到什麼糾紛,可以向本國駐該國使領館求助,由本國官方根據雙邊投保協議,協助解決問題。而兩岸官方至今沒有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

  在兩岸還不具備簽署投保協議的情況下,大陸單方面先行出臺保護臺商的法律法規。1994年頒布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1999年公佈了保護法的實施細則,對於保護臺商的合法權益起到了很好作用。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曾欽照嚮導報記者表示,《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頒布將近20年,內容已經比較舊,不能很好地解決新形勢下的許多問題,雖然多次討論要修改,但始終沒見新版本,各地政府對這一法律的落實程度也不一。

  這次投保協議簽署的第二天,臺灣《中國時報》在頭版和焦點新聞版做了詳細報道,報道稱:“工商業界認為,投保協議是‘雙向’認定,而非以往的‘單向’,讓臺商感覺更有保障。”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稱,對臺商在大陸投資的保護,從大陸以單方面制定《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做規範依據,轉變為依雙方協議加以規範,臺灣方面的公權力可直接介入投資爭端協處,對大陸臺商保護程度大幅提升。

  最看重兩大問題的保護

  投保協議條款中,臺商最在乎的是土地糾紛和人身安全問題的保護。曾欽照常務副會長介紹,全國臺企聯(相當於大陸臺商總會)每年接獲的臺商投訴中,土地糾紛佔將近一半。隨著大陸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各地房地産業快速崛起,臺商租用或購買的土地紛紛被回收,P2P(企業對企業)的土地糾紛相對好解決,P2G(企業對政府)的糾紛處理起來就很棘手。

  曾欽照説,根據《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政府非因公不得徵收土地”,比如興建學校、高鐵等工程,因公可以徵用,但也“應當參照市價”,可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落實有差距,臺商希望與政府間能有可接受的合理化協議。投保協議簽訂之後,協議的執行機構兩岸經合會就可共同磋商解決此類糾紛。

  人身安全是臺商關心的另一大問題,投保協議規定,對臺商及所屬員工、眷屬限制人身自由時,應依規定在24小時內通知家屬,大陸同意透過兩岸已經簽署的《共同打擊犯罪協議》所建立的通報機制進行通報。潘錫堂認為,此舉強化了臺商人身自由與安全的保護,將有效減輕家屬的心理壓力。

  曾欽照透露,投保協議之所以歷經8次正式磋商和多次小範圍溝通,“24小時內通知家屬”是雙方的一大分歧,最終寫入了條款,這是歷史前進的一步,充分體現了制度應“以人為本”,有助於兩岸降低矛盾,增加“合”的誘因。

  香港《大公報》評論文章認為,由於兩岸法律系統不同,兩岸在商談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分歧和難題,以至於投保協議兩度延後簽署。投保協議有助於增加臺商在大陸投資的信心及保障。

  臺資“登陸”熱潮能否再起?

  不少臺商認為,投保協議讓他們服下“定心丸”。全國臺企聯發言人葉惠德稱這一規定將使臺商受益“最大化”,並稱讚投保協議可溯及既往,這讓許多過去臺商遺留的投資糾紛有希望獲得解決。

  服下了“定心丸”,是否意味著將迎來臺資“登陸”熱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嚮導報記者分析,投保協議對臺商具有安心作用,對臺商投資大陸具有穩定作用,可是臺商“登陸”要想迎來新一輪熱潮,還得綜合臺灣經濟發展、兩岸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等因素。

  曾欽照指出,以當前情勢看,全球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爆發幾年來,全球經濟處在調整期,全球經貿顯著萎縮,以出口主導的臺灣經濟面臨危機,缺乏大舉“登陸”的動能。

  從大陸因素來説,近年來大陸勞動力、土地成本快速攀升,加快了部分臺資回流或轉移到東南亞等地。曾欽照稱,此前幾波臺資“登陸”大潮均是第二産業,這種時代已經過去,臺灣製造業大舉“登陸”的榮光已經一去不返。

  臺服務業迎來“登陸”良機

  臺製造業“登陸”的榮光,將由臺服務業取而代之。臺灣服務業佔GDP比重七成以上,大陸這一比值僅三成多。臺灣服務業今天的盛況,將會在明天的大陸上演,兩岸發展服務業的時間差,必將刺激臺服務業“登陸”只爭朝夕。

  王建民研究員説,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重視發展內需,從生産型向消費型轉變,從出口型向內需型轉變,這個轉變為臺灣服務業“登陸”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

  曾欽照詳細分析了大陸發展第三産業的條件,一是城市規模起來了,二是人民手頭寬裕了,三是基礎建設健全了,四是日趨國際化。除了人民薪資較低之外,他認為其他三個條件均已具備,加上大陸人口規模龐大,實在是服務業難得的市場。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所長唐永紅嚮導報記者透露,在ECFA四大後續協議之一的投保協議簽署之後,緊接著服務貿易協議極可能被擺上議事日程,優先於貨物貿易協議的談判,這是臺商的迫切需求。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議,無疑為臺服務業“登陸”創造了良好制度環境。

  曾欽照還建議大陸應拆除服務業設置的許多門檻,讓服務業更開放、競爭更充分。他舉例説,一些省份允許臺商賣香煙,而一些省份沒開放,各地的解釋權很大,對臺灣服務業全面“登陸”造成了隔離。(記者蘭文)(《海峽導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