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漁業實現“美麗轉身”:多了大陸元素
高雄市燕巢區蜜棗産銷班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分級包裝。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高雄是臺灣農業和漁業的重鎮,如今這裡的發展,多了大陸元素,在兩岸互利合作、共創雙贏的大背景下,高雄的農漁業正在“美麗轉身”。
虱目魚的西遊故事
到南部,總能聽到虱目魚的故事。相傳鄭成功剛到臺灣時,吃到這種魚覺得味道鮮美,就問是“什麼魚”,結果被當地人誤聽為“虱目魚”,所以虱目魚被稱為“臺灣第一魚”。“虱目魚,大陸民眾也許還不太熟悉。”高雄區漁會總幹事吳敏貞説,“可是,虱目魚對臺灣人來説,就是家的味道。”
臺灣南部漁業發達,漁業養殖、遠洋貨運、漁業加工都是其特色産業。臺灣養殖漁業漁産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振昆在接受採訪時説,虱目魚養殖最集中的區域在高雄,可幼苗培育在屏東,加工主要在嘉義,“虱目魚養殖加工的鏈條,牽動幾乎全臺灣的業者。”
虱目魚的養殖也經歷了一個轉變。陳振昆介紹説,之前臺灣養殖虱目魚都是抽取地下水,結果導致地層下陷。後來,在相關機構的輔導下,採用新技術,淡化海水來養殖,不僅保持了虱目魚的營養和口感,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生態難題。
談到兩岸的漁業交流,陳振昆説,臺灣因為寒帶、熱帶魚都可以養殖,跟大陸業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進行經驗分享。目前,兩岸的漁業交流已經很頻繁,兩岸的縣市每年都會舉辦漁業論壇,就生産、加工、銷售等進行深入具體的交流。
漁民養殖虱目魚,漁會則負責銷售。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越來越多的虱目魚在大陸被端上餐桌,而且有了更美妙的名字叫做“狀元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