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商情快遞

昆山花橋為臺灣商品打造“第一平臺”

2012-01-20 09:23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白皛

  臺灣商品交易中心MIT精品館,2011年11月在位於花橋的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盛大開業。

  MIT,即MADE IN TAIWAN。館內匯集了1700多種臺灣商品,化粧品、文創用品、美食茶藝等應有盡有,還原活色生香的純正“臺灣味”。

  這“花開並蒂、橋連兩岸”之地,已成為海峽兩岸創新合作發展的新地標——包括臺灣商品交易中心在內,這片規劃面積達4.4平方公里的龐大區域,正是昆山立志打造的“臺灣商品進入大陸第一平臺”。

  “臺資重鎮”瞄上兩岸商貿合作

  “臺資高地”昆山素有“小臺北”之稱。近年來,昆山臺企逐漸從以製造業為主向商貿服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産業發展。

  向來敢為人先的昆山人,抓住兩岸經貿關係深化、太倉港被列為直航口岸的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創新蘇臺經貿合作模式,完善貿易合作功能,在以服務業為主導産業的花橋國際商務城,設立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為昆山乃至全省廣大臺資企業更好地集聚、發展、壯大、提升,提供重要平臺和示範區。

  “我們要在花橋打造臺灣商品進入大陸市場的‘橋頭堡’、‘第一平臺’,努力在兩岸商貿合作方面再闖一條‘昆山之路’。”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介紹説,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將以商品貿易為切入口,積極拓展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和金融服務,著力形成集臺灣産品、商品集中採購、批發零售、展覽展示和商務辦公于一體,服務江蘇、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臺灣商品集散地。

  “五個中心”打造臺灣商品集散平臺

  對於兩岸商貿合作區這樣一個嶄新的載體,應該建什麼,怎麼建?昆山人放眼國際,聘請了專業諮詢機構——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來做商務策劃。

  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羅敏介紹,按照功能定位和産業發展需求,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初步規劃面積4.4平方公里,重點建立臺灣商品交易中心,臺灣商品展示中心、臺灣商品分撥配送中心、臺灣商品物流保稅中心和綜合服務配套中心等“五大中心”,以及昆山、江蘇及上海地區臺企産品內銷平臺等“六大商品交易平臺”。

  10年前就想開拓大陸市場的臺商張正光,如今在花橋夢想成真——他在MIT精品館開了一家銘記茶苑。“我只要在電腦上點一下補貨,ERP系統將物流與商品系統對接,臺灣那邊馬上就能接到訂單並且發貨,從花橋‘直飛’大陸居民家庭。”

  在稅收、物流、銷售等各方面,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為臺灣商品提供了一條難得的通路與平臺。臺商尤其是中小企業將有望實現“抱團進軍大陸市場”,花橋也將成為臺商的“大陸基地”。

  “現在8萬平方米的二號館已經完工,主要以工業産品為主。未來5年,將形成年貿易額500億元、進出口100億美元的規模。”臺灣商品交易中心行銷副總李宏亮説。

  “優勢疊加”凸顯合作區前程似錦

  去年8月,第二屆昆山電子電機暨設備博覽會在花橋開幕,集中展示了兩岸電子電機領域的前沿尖端成果。昆博會由昆山市政府和臺灣電電公會聯合主辦,短短4天就吸引了超過20個國家的專業買家及民眾36500人次參訪,現場交易額達2億美元。

  這樣一組搶眼的數據,讓關心海峽兩岸商貿合作區建設發展的人們信心倍增。事實上,花橋作為全省唯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産業的省級開發區,兼具了上海的區位、江蘇的政策和昆山的成本優勢,同時又疊加了長三角及昆山周邊臺資密集的産業優勢、上海“兩個中心”加快建設的機遇優勢,以及太倉港與臺灣高雄港直航的物流優勢可謂“佔盡天時地利與人和”。

  可以想像,在不遠的將來,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將成為昆山乃至全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領頭羊”,讓兩岸經濟、科技、文化、生態領域的先行先試,在花橋變成現實。 (本報記者潘朝暉 )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