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商情快遞

“科技臺農”劉財添:帶出海南羅非魚産業

2010-03-03 08: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張蕾

  2009年12月海口海關統計:海南羅非魚的出口,列地産産品出口總量第二位,列全國羅非魚出口量第二位,美國、歐盟、俄羅斯和東盟是其4大出口市場。這其中“科技臺農”劉財添功不可沒。1998年,劉財添以“臺灣新海洋”商號為名,帶著“科研成果”和“國際市場”,來到海南島“耕海”,用不到十年時間為海南帶出了一個單性羅非魚養殖産業。 2009年10月,劉財添還為海南島... 中新社發 關向東 攝

  中新社海口3月2日電 題:“科技臺農”劉財添:帶出海南羅非魚産業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據2009年12月海口海關統計:海南羅非魚的出口,列地産産品出口總量第二位,列全國羅非魚出口量第二位,美國、歐盟、俄羅斯和東盟乃其前4大出口市場。這其中“科技臺農”劉財添功不可沒。

  1998年,劉財添以“臺灣新海洋”商號為名,帶著“科研成果”和“國際市場”,來到海南島“耕海”,用不到十年時間為海南帶出了一個單性羅非魚養殖産業。

  “ECFA是兩岸間早就該做的事情”

  劉財添1970年代畢業于前臺灣高雄海洋學院水産加工係,八十年代初在臺南水産實驗所做種苗研發,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國參與拓展臺灣水産品市場。從八十年代的臺灣島出發,走了一圈國際市場,落腳在新世紀的海南島,劉財添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商談的看法很直接:“從生意的角度看,這是早就該做的事情,現在談已經太慢!”

  他認為,不能再用十年、二十年前的眼光看待兩岸關係: “只有把眼光放遠一些,才不會再如綠營,用八年時間在一個‘利益集團’裏做‘困獸鬥’。 大的時代背景已經發生變化,兩岸從經濟整合走向文化整合是大勢所趨。”

  “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最是有趣”

  媒體描寫劉財添是海南“第一個把羅非魚出口到美國的人”, 他卻平淡地説:我只不過把在臺灣的做法“拷貝”到海南。

  新春,劉財添帶記者去海口市三江鎮三江灣圍海區,他指著村口一系列養殖企業的招牌説:98年“新海洋”來的時候這裡是一片荒地,如今這個區域有幾十家企業一兩萬畝羅非魚養殖基地。

  看來,把“海南新海洋”1000多畝海水生態養殖基地,作為引發海南羅非魚産業的“種子”,將當年在臺灣的科研成果再一次轉化為規模産業,這才是讓劉財添認為有意思的事情。

  “羅非魚是唯一可做魚生的淡水魚”

  劉生為何對羅非魚的興趣保持了三十年之久?

  原來海上“漁獲”如鱈魚等越來越少,而羅非魚是唯一“白肉”淡水魚,開片後可替代海水“生魚片”,故國際市場行情緊俏。

  劉財添告訴記者,“新海洋”採用純天然完全不投放藥物的養殖方法生産黑羅非魚,單尾放養10個月可重2-3斤,開片加工後直銷美國及法國等歐盟市場,日本、韓國也是主要出口地。

  去年10月,劉財添又為海南育一種紅羅非魚種苗,那是他七十年代在研究所的研發成果。“紅羅非魚並無原種,而是幾種羅非魚雜交,其中5-10%産生基因突變,黑色變成紅色,我們進行基因選別,讓色澤紅潤的再度雜交。那時,我自己就做了六七代選別實驗。”

  “紅羅非魚,外觀美麗討好,肉質更加細膩,國際市場價比黑羅非魚每磅高0.3美元。”

  堅持品質 關心扶貧

  “‘新海洋’産品出口美國十多年,從沒有上過黑名單!但是産品産地如是臺灣,國際市場價格就比産地海南每磅高出0.5美元。另外,法國等歐盟國家對大陸水産品查得特別嚴,而中國—東盟貿易區中的越南是原法國殖民地,食品生産更易得到歐盟認可,我們的産品經越南轉口,再進法國及歐盟其他地區就順利得多。”

  劉財添祖籍廣東梅州,祖先遷徙臺灣後已繁衍二十四代,如今他在海南已經生活了十來年。由民營企業家實施的以扶貧開發為主題中國光彩事業這,劉財添是其中臺商委員會的海南總召,為“中國製造”頻頻因品質、安全問題在國際市場受挫而心焦。

  “企業不僅僅是做生意,維護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的聲譽,是企業必須意識到的社會責任,受益者不只是他人。”(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