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臺灣銀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拼服務討客戶歡心

2014-07-25 15:02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編輯:馬迪

店多客少 銀行拼服務討客戶歡心

  臺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中和本報記者合影。

臺灣銀行的營業大廳。

  臺灣銀行的營業大廳。

  本報記者赴臺探訪金改經驗

  臺灣利率市場化後利差縮窄至1.4% 銀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在臺北繁華的街道上,每走幾步就可以看見一家銀行網點,除了遍地開花的網點,臺灣銀行業的服務品質也是令人稱讚。而在利率市場化和銀行業開放之前,臺灣的銀行也是“店大欺客”,顧客去銀行辦業務排隊等候至少20多分鐘。近期,記者走訪了臺北多家銀行,獨家專訪曾親身經歷過臺灣利率市場化的金融專家學者、銀行業者,他們回憶當時民營銀行的破産倒閉潮整個過程,雖然臺灣付出了幾千億元新台幣的代價,但還是一路涉險走過來了。

  文、圖 記者李震、薛松

  現場

  銀行多到不用排隊

  在臺北繁華的南京東路一段,步行約10分鐘就能看到數十家銀行網點,比便利店還多,幾乎看不到排隊的現象。“除了中午人比較多會略微等一下外,平時都沒有排隊。”一位帥氣的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剛踏進一家銀行網點,站在門口的工作人員就熱情地迎來上來,“先生,有什麼能幫您嗎?”當記者説想辦一張銀行卡時,工作人員便提醒應攜帶的證件並把記者引向櫃檯,而櫃檯營業員也立即站起身點頭微笑。

  記者發現這個網點有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店面不大,二是櫃檯前沒有玻璃,工作人員還會端茶送水。其次,網點裏開通四五個窗口,卻只有一兩個客戶在辦業務,等候區空無一人。這個網點正是臺灣銀行的一個縮影。臺灣銀行業內人士把這種銀行多客戶少的現象稱之為“銀行過度”(overbanking)。

  可是,誰又曾想到,在利率市場化之前,臺灣的銀行辦業務也要排長隊,銀行服務也是經常被吐槽。對於這種差異,多位臺灣金融人士一致表示:“只有引入競爭,才能讓銀行的服務好起來。”如今,臺灣擠滿了近40家大小銀行,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臺灣利率市場化之成敗

  監管落後 市場放開後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

  銀行業對民資的全面開放,被認為是利率市場化的應有之義,但這一步如果沒走好,也會帶來銀行業的惡性競爭。臺灣利率市場化時期,就曾遭遇這樣的慘痛教訓。

  臺灣最大的公有銀行—臺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對本報記者表示,“沒有相應的監管配套措施,導致當時民營銀行開放付出了巨大代價。”1991年至1992年,臺灣一下批准16家新銀行營運,這對當時已有的20多家銀行而言,市場競爭驟然激烈。由於市場容量有限,大批開放民營銀行帶來的結果是全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然後是眾多中小銀行倒閉。

  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林建甫回憶,“臺灣利率完全市場化後(1989年7月),16家新銀行一下子進入市場,引爆銀行價格戰。先是存款利率飆升20%~50%,進而利差從3.11%縮窄為1.41%左右;再進而是銀行資産惡化,不良貸款率2002年達11.76%;再後是全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眾多中小銀行倒閉,銀行從53家減少到38家。”

  失敗中也孕育著成功。在臺灣大學教授、臺灣地區前財政部門負責人劉憶如博士看來,臺灣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就是把握時間點很重要,在全球利率上升時推利率市場化會非常吃力;反之在資金充沛時會容易成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