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從博鰲論壇看海峽論壇優勢和潛力

2010-04-20 08: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張蕾

  中新網4月19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日前刊出社論《從“博鰲論壇”看“海峽論壇”》。社論説,“博鰲對話”似已為兩岸創造一種新的互動模式,走精英化路線,而接著要登場的“海峽論壇”充分鎖定“庶民經濟”,想從基層交流互動找到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化”立足點。海峽論壇能擴大民眾參與,對兩岸關係是好事。而它也有必要吸收引用博鰲論壇的一些特點。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在海南島舉行的“博鰲論壇”2010年年會,為兩岸經貿之交流與對話帶來了新高潮。會上的焦點是,習近平會見了錢復,雙方並就ECFA之事交換意見,相關談話內容頗具政策指標意義。該論壇過後,不久就會有另一個重要的論壇要登場,就是預定6月19日在福建舉行的第二屆“海峽論壇”。後者能否為兩岸經貿發展寫下令人矚目的新篇章,目前各方都在等著看。

  這兩大論壇的互動關係如何,是當前兩岸關係領域中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而更重要的是,兩岸如何充分利用該兩論壇的功能,為兩岸共同福祉謀取“最大公約數”。因此,博鰲論壇和海峽論壇兩者,儘管屬性有所差異,但其間理當要有一定的“有機聯繫關係”,使兩者能在共同的導向下,為兩岸經貿發展服務。

  關於論壇的屬性,先看博鰲論壇。該論壇的全名是“博鰲亞洲論壇”,這顯示它是一個國際性的論壇。其剛舉行過的今年年會,主題是“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主辦單位並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推出“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和“新興經濟體發展”之2009年年度報告。與會人士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

  在如此濃厚的國際氣氛下,該論壇難得地給了臺灣、大陸相當大的對話空間,這也是兩岸互動歷程中少見的平臺。當然,人們應也記得,2008年的博鰲論壇上,兩岸的“胡蕭會”,為兩岸開啟了良性互動、合作發展的新時代。總的來看,“博鰲對話”似乎已為兩岸創造了一種新的互動模式,使雙方在大陸舉行的世界性會議上,也可以排除“兩岸問題國際化”的顧慮,充分進行交流對話。

  而以臺灣工商界眼光來看,博鰲論壇與會人士係以政壇要角、大企業代表、社會名流為主體。這使中小企業和社會大眾,望之不免感覺距離較遠。因此,這個論壇對兩岸關係的實質影響,可能只局限在“基本理念”、“大方向”的層次,而與具體政策層面有所隔閡。

  此正好可由接著要登場的“海峽論壇”來彌補。關於海峽論壇的屬性,根據大陸臺辦日前記者會宣佈的資料,該論壇是“兩岸民間交流的平臺”。且今年的第二屆論壇,將更加突出“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即在去年首屆論壇的基礎上,“更貼近基層民眾的需求,增強兩岸民眾交流互動”。從臺辦的這些表述看來,海峽論壇充分鎖定當前兩岸均強調的“庶民經濟”,想要從雙方基層民眾的交流互動中,找到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化”立足點。

  去年的首屆海峽論壇,已展現了濃厚的百姓色彩。當時臺灣各縣市合計有8千人去參加,其中除少數黨政人物、企業人士外,大部份是各行各業的基層民眾,還有一群“里長伯”。活動內容則包括經貿議題討論、媽祖文化活動、影視交流、體育比賽等。該次論壇活動過程所樹立的“兩岸社會大交流”形象,已成為兩岸交流領域裏的“特色品牌”。預料今年的二屆論壇活動,將更加凸顯這樣的特徵。

  海峽論壇能如此地擴大民眾參與,對兩岸關係是好事。而它也有必要吸收、引用博鰲論壇的一些特點。諸如:第一,世界視野。可以增加邀請外國友人或海外華人來福建共襄盛舉,為海峽論壇打開另一個“外向”的窗口;第二,強化主題。可以將當前兩岸若干重點課題,引為大會主題,像ECFA、兩岸産業對接等,都值得作為貫穿全部活動的“總主題”。如此可以借機擴大基層民眾對這些方面的發言權,使兩岸的相關決策更具有社會基礎,也更加周延且易行。

  無論如何,該論壇難得聚集如此多的基層民眾,不能只是熱鬧一陣。最好能對當前的重大政策課題發揮影響力,或至少有“建言”之功。這也才是具有建設性的“庶民路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