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選秀節目如何包裝選秀明星
臺海網(微博)10月10日訊(海鳥導報記者許巧娜)上週五,臺灣導師阿妹帶出的大陸選手李琦成功奪冠,讓今年最熱的《中國好聲音》正式落下帷幕。決戰之夜上,再沒有明星撐場面,取而代之的,是去年的“好聲音學員”李代沫、吳莫愁。這讓人不禁有種“他們已是歌手”的錯覺。
但事實上,大陸的選秀節目近年來百花齊放,更多的小夥伴在風頭無二之後便銷聲匿跡。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陸時下藝人挖掘之後,品牌包裝上的缺失和後續無力。
相反,臺灣的選秀節目播出的時候雖然排場比大陸小很多,卻在後續的“造星”運動中更下力氣。其中一顆“星星”蕭敬騰,更已成為大陸選秀節目中的導師。
只有聲音沒有“故事”,態度決定命運
一種選秀兩種態度,也決定了挑選出的選手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
從節目的內容上看,毫無疑問《超級星光大道》和《中國好聲音》,都是以真人秀的形式舉辦的歌唱比賽,但從節目的形式上看則各有不同,《中國好聲音》更多的是“中國好故事”──有煽情、有炒作、有罵戰,而《超級星光大道》則純粹只有好歌聲,一切從音樂開始到音樂結束。
臺灣資深音樂人趙老師告訴導報記者,觀眾在電視機前看選秀節目的時候,許多聲音會被埋在故事、親人眼淚等很多娛樂性的東西下面,讓人很難辨別。但這些“好聲音”們接下來要進入市場,要與很多專業歌手比拼,那時候就會顯露出他們並不是很紮實的功底了。
而《超級星光大道》裏這一切熱鬧的“看點”都欠奉,從製作人到評審、造型師、主持人,都只是針對演唱本身發表評論,沒有惡毒的語言,沒有不著邊際的讚美,有的只是具體到每小節的分析,具體到每個音的音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