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美食娛樂

西藏古格王朝:廢墟裏的繁華滄桑

2012-11-02 08:09     來源:華夏地理     編輯:王思羽

  西元7世紀至9世紀,佛教的傳播是吐蕃王室倡導的。扎西桑俄説,到了讚普赤熱巴堅時代,其虔誠更是無以復加。赤熱巴堅的頭髮很長,走路時像背一個包一樣。他尊重有學問的人,跪下的時候就要把頭髮放下,讓班智達(通曉佛學五明者)和大譯師從他的頭髮上走過。9世紀的吐蕃王室與所有古代王室一樣,充斥著陰暗的密謀和弒君的罪惡。此時佛教的本地化遠未完成,在淵源久遠的本土宗教——苯教面前,它依然脆弱。赤熱巴堅的虔誠惹怒了另外一些人,他們密謀刺殺了藏王,推舉他的哥哥朗達瑪接任讚普。

  西元838年,朗達瑪和他的支援者們關閉寺院、焚燒佛經、砸毀佛像、驅逐僧人,強迫他們殺生破戒改變信仰。但是,他並沒能挽救苯教,卻讓自己成了吐蕃的亡國之君。王朝的瓦解和衰敗開始了。4年之後,朗達瑪遭遇了與弟弟赤熱巴堅同樣的命運,他也被人弒殺了。動蕩沒有隨著他的死亡結束,王權的爭奪在他的兩個兒子——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所生的沃松之間——經年持久地展開了。不久,又發生大規模的動亂。在《西藏王臣記》中,五世達賴喇嘛這樣寫道:“此次反叛可比喻為一鳥騰空,眾鳥雲集而産生的災害。”兩兄弟互相廝殺了一代又一代,從兒子打到孫子,一直打到朗達瑪的重孫輩,打到吐蕃王朝徹底的分崩離析。

托林寺迦薩殿西北角的佛塔。佛塔外部與塔中殿堂建築及塑像、壁畫毀損過半,殿內東、北、南三面各有一龕,東龕為泥塑立佛,南北龕為站立的泥塑菩薩——殘存的克什米爾風格壁畫色彩至今濃艷如初,壁畫內容有度母、金剛、護法神、僧人禮佛、供養人等。

  托林寺迦薩殿西北角的佛塔。佛塔外部與塔中殿堂建築及塑像、壁畫毀損過半,殿內東、北、南三面各有一龕,東龕為泥塑立佛,南北龕為站立的泥塑菩薩——殘存的克什米爾風格壁畫色彩至今濃艷如初,壁畫內容有度母、金剛、護法神、僧人禮佛、供養人等。

  我在拉薩見到次仁加布的時候,他遞給我名片,上面寫著古格次仁加布。他是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宗教所所長,家鄉就是阿裏地區的噶爾縣,當年那裏是古格王國的屬地。他説,研究阿裏歷史不了解吉德尼瑪袞是不可能的,吉德尼瑪袞是沃松的孫子,朗達瑪的重孫。父親被永丹的後代殺死後,大約在西元933年,他帶領殘部一路西逃進入西藏西部。那裏曾經是古代象雄王朝的地域,西元6世紀松讚幹布征服象雄後將其納入吐蕃的版圖。或許是遙遠的緣故,阿裏沒有捲入朗達瑪後代的百年紛爭。吉德尼瑪袞在阿裏的嘎爾東重新集結復興的力量。

  次仁加布説,“阿裏”在藏語裏是“領地”或“領域”的意思。吐蕃王朝崩潰後,前藏和後藏已經失去了吐蕃的領地,只有在西藏西部建立了吐蕃王后裔的王朝。所以吐蕃最後的領地就叫做“阿裏”。這個地名是10世紀之後才出現的。吉德尼瑪袞在嘎爾東建立辜卡尼松城堡,成了阿裏的統治者。辜卡尼松城堡非常重要,規模也不小,東南西北有四個城門,城墻都分裏、中、外三層,還有上百個居住遺址。圍繞著小山丘曾經有過5個衛城。在阿裏歷史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捩點。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