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專家看石油之城
厚重的古代文明
大慶博物館
大慶這片土地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諸多自然與人文事件成為記錄變遷的最好例證,對其獲取綜合性感知的最佳去處莫過於大慶市博物館。這座8500平方米的絳紅色大型建築物容納了“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和“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三大展出系列,生動呈現出大慶地區自然環境變遷和古代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
大慶區域內原是遼闊低平的寂靜曠原。它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從距今二億多年前開始一直處於構造沉陷並保持封閉湖盆狀態,到了距今幾萬年的第四紀晚期演變為寒冷的冰緣環境。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大型食草性哺乳動物適應了嚴寒逐漸生存下來,死亡之後被砂土層掩埋,經年日久成為化石。
大慶很多地方發掘出了此類化石,如肇源縣三站鎮的猛犸象,肇源縣松花江中的披毛犀頭骨,杜爾伯特縣的披毛犀和野牛等,其中以猛犸象化石最為著名,堪稱“中國象王”。
1973年,大慶發現了一具全長5.45米,身高3.33米,門齒長2米的成年猛犸象,生存年代為距今2萬年左右。這種活躍在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的草原地帶的大型哺乳動物,體量碩大,有向上彎曲的長牙,表皮長滿了長毛,看到這具化石,仿佛可以想到它當年縱橫一時的雄姿和氣勢。
漸漸地,大慶的土地上也有了人類祖先的足跡。從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大慶曠原上的人類活動就綿延不絕,從未間斷。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大同區的常家圍子和雙榆樹,肇源縣的三道崗、望海屯以及杜爾伯特縣的大山和哈拉海等。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遺址則分佈于肇源縣的白金寶、敖包山、大青山和杜爾伯特縣的好田格勒和喇嘛倉等。遺址類型以古城數量為最,還有古戰場、古驛站和古墓群。清代還出現了衍福寺、正潔寺等宗教建築。
古文化遺址是大慶古環境變遷與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現實證據,走出館舍親臨遺址現場觀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在大同區半山遺址所在的農田裏,四千多年前的陶器、骨器、蚌殼的殘碎片是大慶市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記錄了此地先民的生活細節;在肇源縣民意鄉的白金寶遺址,灰坑、房址、隧道等人類活動居住的蹤跡表明那裏曾有過大型聚落,存在過群居的龐大家族,該遺址也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出土最豐富的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在肇源縣茂興湖畔的大青山降州城遺址,嫩江左岸二級臺地上的陶片和戰時遺留的白骨透露出一場鏖戰的蛛絲馬跡。而來到肇源縣的大青山遺址——金代降州城所在地,誰能想到眼前的一堆荒丘就是出河店戰役的發生地呢?細細數來,北方苦寒之地,竟承載了如此厚重的古代文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