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美食娛樂

臺中大甲三寶 不容錯過的精彩

2010-05-21 09: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張蕾

臺灣大甲三寶文物館負責人陳裕賢講述媽祖木雕的故事。

 

臺灣媽祖民俗專家董振雄介紹兩岸不同的媽祖供品。

  到臺灣臺中縣大甲鎮,不能錯過“大甲三寶”——“鎮瀾宮”、“大甲帽席”、“奶油酥餅”。

  3月到大甲鎮,正逢媽祖繞境祈福,平時只有數萬人口的小鎮涌入幾十萬人。鎮瀾宮前香火繚繞,香客們頂著藺草帽穿梭于琳瑯滿目的餅店間……

  手工餅捏出真功夫

  走進大甲三寶文物館,幾乎所有訪客都會先到三樓的酥餅DIY“車間”一試身手。一到三樓,濃得化不開的奶香迎面撲來,正在做餅的師傅正用熟練的雙手像機器般飛快地揉面、搟油皮、包餡、搟圓等。

  “我們真正用到機器的只有包裝。”師傅手不停工地説。據老師傅介紹,大甲奶油酥餅源自明末清初年間,閩南一帶的先民渡海赴臺前大多會帶著酥餅去媽祖廟拜拜。航程中這些餅可以充饑又能夠保平安,等到如願上岸以後,吃酥餅就成了思鄉和祝福平安的意思。

  “過去的酥餅裏面是豬油,後來奶油製品慢慢被東方人接受,且香客大多吃素,我們就改良成了今天的奶油酥餅。”餅店裕珍馨的老闆陳裕賢説。

  “DIY車間”裏的訪客,僅包餡、搟圓兩個步驟,就做得笑料百齣。“老師,你看他做的是酥餅還是牛舌餅?”“我把酥餅改良成心狀的啦!”……訪客做好自己的酥餅以後,用胡蘿蔔素寫上號碼,開始等待“作品”出爐——這個時間,正好可以去二樓的三寶文物館轉一圈。

  藺草編出又一春

  三寶文物館內,展示著頂級的大甲帽席——“龍鳳席”和“藺草編織娃娃”。燈光透過草席照射出來,編織工藝之精湛可從細細的紋路和生動的圖案上窺得一二。

  據説,“大甲帽席”起源於雍正五年,20世紀初期就暢銷全臺灣及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率先帶動臺灣編織工業産業化及國際化。1996年起,大甲鎮從生産、生活、生態三方面規劃了一系列重振計劃,鼓勵當地居民重新珍視舊有的手工文化。

  “這無疑是開創大甲藺草産業文化的另一春天。”陳裕賢説,“我們小時候睡的草席,如今已經從生活用品變成工藝品,這是一種進步,而且讓手工藝者受益。”

  “天然大甲藺草具吸、吐濕氣之功能,盛夏時不但可以避免虱、蟲寄生,用時還會散發出陣陣清香。” 編制者告訴我們説,分辨大甲席的真偽並不難,“真正的大甲席是手工做的,背面有大甲藺草接縫處,夏天睡在席上可以完全吸收汗水,沒有黏膩感,機器編織的草席,背面則沒有接縫。”

  兩岸同根“瘋”媽祖

  在三寶文物館的媽祖區,16尊栩栩如生的媽祖木雕格外引人注目。

  “當初我父親繼承了一間店面,向媽祖請示6次,媽祖的旨意都是做餅,於是就開了餅店。”陳裕賢説,“為了表達感恩之情,所以做了三寶文物館,還有這16尊木雕。” 媽祖在臺灣擁有廣泛的信眾,一年一度的繞境進香一般在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後舉行,進香活動隆重而熱鬧,又被稱為“三月瘋媽祖”。因為有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媽祖宮廟鎮瀾宮,大甲成為臺灣的媽祖文化重鎮,也衍生了一年一度的媽祖繞境進香嘉年華和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為了配合觀光文化節,文物館專門舉行“兩岸媽祖衣食特展”,展出媽祖宴、媽祖供品、媽祖衣飾、媽祖鞋帽等物品,也展示了兩岸不同的媽祖祭典方式。臺灣媽祖民俗專家董振雄先生説,此展得到大陸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協助,許多展品就來自大陸,讓民眾有機會進一步了解海峽兩岸傳承不衰的媽祖文化。

  “瑞靄凝香”、“慈悲放生”、“拜師習法”……16個木雕講述了關於媽祖的16個故事;十二茶、三點心、四果……來自兩岸的媽祖供品展現著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揉面、搟油皮、包餡、搟圓……手工餅的祖先不也是源於閩南,發展于大甲?

  不等細細品味完展廳裏的故事,工作人員已將每人自製的奶油酥餅拿了下來,儘管做得不如師傅們的手藝好,但酥脆的外皮輕輕咬碎,裏面糖餡晶瑩發亮。那股香甜,讓人分明感覺到是兩岸文化交融匯合的結晶,回味悠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