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圖為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一角。
誠品書店的名氣之大,不到臺灣是無法真切體會到的。我們剛到臺島,拿到的行程安排表上,“誠品書店”赫然在目;當地《中國時報》的朋友來訪,也再三叮囑:“一定要抽空去趟誠品書店看看”;陪同的司機見到我們,便會主動詢問:“需要陪你們去逛逛誠品嗎?這可是我們臺北的重要一景啊!”
一個書店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出乎我們的意料。難怪有人説,在臺北,101大樓是地理地標,誠品書店則是文化地標。
當地新聞界的朋友告訴我們,大陸游客去臺灣,“誠品”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旅行團的必然行程;臺北之所以被評為“最佳居住城市”,原因之一也是這裡有誠品書店;甚至臺灣觀光局旅遊推介的廣告片中,都特地補拍了誠品書店的畫面,可見“誠品”在臺北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好在距我們入住的亞太會館不遠,就是“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近水樓臺”的機會。這家全臺灣最大的書店,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的統一國際大廈,有“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之稱。
“閱讀,不能罷免!”這是臺北誠品信義店宣傳畫上一句醒目的廣告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進入書店,第一感覺是大,地下兩層,地上6層,每層間均有自動扶梯相連。書店內空間寬闊,木質地板和幽靜溫暖的光線給人以溫馨感。書架旁放有電腦,點擊滑鼠可以查詢書店內各類書籍的分佈。70多臺數字電視散佈店內。供購書和閱讀者用的椅子是該店的一大特色,不同顏色和造型的椅子多達100余種。據説,有些椅子還是書店設計師親赴巴黎挑選回來的。
店內分成58個不同館區,每一獨立區域,都使讀者感覺走進一家專業圖書館。出售的書籍有30萬種、500萬冊。店內格外安靜,人們或在書架前瀏覽,或坐在椅子上看書。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獨自前來購書的,也有結伴在書架前靜靜閱讀的。
仔細逛逛,我們發現,“誠品”雖稱書店,但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而是集圖書、服裝、時尚、生活、美食為一體的複合經營的文化企業。我們看到,書店除了地上4層售書,其他樓層增加了許多配套服務設施,如地下一樓以流行設計、時尚精品商鋪為主;地下二樓有休閒服飾産品和美食區;5樓則是兒童區,設有兒童書店、兒童休閒區、“兒童探索博物館”和模擬牙醫診所,孩子們可以在此駕駛挖掘機、扮演牙醫。6樓是主題餐廳與文化沙龍。
翻看書店介紹得知,“誠品”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出生於臺南縣將軍鄉,長期從事經營進口廚具業務。出於對傳統書店媚俗行銷和沉悶、單調設計的不滿,吳清友先生決定投資打造閱讀和知識傳播的品牌。在書店環境設計上,他選擇沉穩、優雅、溫馨的色系,令書店具有歐洲圖書館風格。
吳清友先生一反在商言商的傳統,選書都堅持自己的標準——不刻意吹捧暢銷書;強調人文精神;引進大量專業與外文書籍。雖然書店連續15年虧損,但他不改初衷。
“誠品”用堅持獲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可。早前,“誠品”仁愛老店大搬家,舉辦了“今夜不打烊”的搬遷告別活動,曾經創下臺灣書店史上三大紀錄:單日300萬元新台幣營業額、單日5萬人以上的顧客、書店一直到淩晨4時還要排隊入場。10年前,“誠品”敦南總店推出24小時不打烊的創舉,成為全球第一個24小時營業的書店。
創新改變生活,也並非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改變生活。24小時營業,誠品書店改變的除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業態,還有公眾的閱讀習慣。據説,在“誠品”敦南店,晚上9時過後依然有許多年輕人出入。書店採用的是坡度設計,站累了可以隨時坐下來,繼續看書。有些讀者看得入迷,即使在書店呆上一整天,營業員也會笑臉相待。
走出書店,我們還在回味誠品書店的廣告語:“閱讀,不能罷免!”在市場發育充分的臺灣,經營者能夠把圖書銷售這一商業行為,上升到捍衛閱讀權利的高度,可謂獨具商業品格;而能夠把經營商品變成經營生活方式,則是達到一種很高的商業境界了。(劉國昌,許正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