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秋凍也要看“體質” 不是每個“火旺”都耐凍

2013-10-31 09:05     來源:金陵晚報     編輯:宿靜

  “春捂秋凍”是句老話,可是怎麼凍,這就是學問。

  這兩天微信上在傳,咱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幾個“秋凍死穴”,絕對不能動,不少人紛紛稱自己“漲了姿勢(長了知識)”。這“秋凍”真的有“死穴”、禁區嗎?

  頭頸胡亂“秋凍”會出事

  “民間有個説法,説頭部不保暖,就像保暖瓶沒有蓋子,即使衣服穿得再厚,還是起不到保暖的作用。這話是有道理的。”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王敬卿主任中醫師告訴記者,雖然從養生角度來説,適當“春捂秋凍”是必要的,但有些區域的確不能亂凍,其中頭頸部就最為突出。

  王敬卿説,頭在中醫裏被稱為“諸陽之匯”,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如果這個地方受寒,體內的陽氣就會失散,會導致頭疼、發熱,一些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另外,秋冬季節,早晨洗頭的人一定要把頭髮吹乾再出門。

  而頸部一旦受涼,問題也很多。比如落枕、喉嚨疼大都因此而起。該院耳鼻咽喉科彭鄭堅主任醫師最近就遇見了不少這樣的患者。不過對於“低領一族”來説,更危險的則是凍出來的急性會厭炎。這種病比急性扁桃體炎要危險得多,因為會厭生理位置因較扁桃體的位置低,所以有會厭的病變不易被發現,嚴重的急性會厭炎會導致會厭水腫而堵塞氣管引發憋氣、窒息等。所以就算最近要玩“深V誘惑”,在室外也要搭配絲巾,避免受害。

  足部不能受凍還得多“熱熱”

  除此以外,要避免在秋凍中遭殃的區域還包括肚臍、腰部、膝蓋以及足部。該院脾胃病科繆偉峰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臍,中醫穴位又稱“神闕”,它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中醫認為,肚臍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常被譽為保健養生“要塞”。如果肚臍受涼,腹瀉是最常見的,此外,一些年輕女性愛穿露臍裝,不僅會影響經期,導致痛經,還會影響子宮功能。而膝蓋受寒,則難免發涼麻木、酸痛不適,易誘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不過,這些都不及足部更“不經凍”。許多人都感覺,手腳一冷全身都發寒,相反,如果手腳不冷,那麼就還撐得住。這也是有道理的。該院內科駱天炯主任中醫師説,手腳都離心臟較遠,尤其是腳,更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但足部又匯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説“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因此,不僅不能凍腳,本身怕冷一族還可以試試用中藥泡腳,促進血液迴圈。用路路通、桑枝、桂枝等熬水泡腳,但時間不宜過長,15-30分鐘為宜,身體微微發熱。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水溫,防止足部燙傷,引發感染。

  秋凍也要看“體質”説話

  駱天炯告訴記者,中醫習慣將人們分為不同體質,而中國人主要是九大類體質。這其中,有的體質耐寒,也更耐凍;有的人則特別不耐凍。

  比如陽虛、氣虛、血虛的人,這都是不適合秋凍的。陽虛者動不動就手腳發冷,極度畏寒;氣虛者經常覺得體力不足、容易疲乏;血虛者是氣血不足;這些人稍微一凍,就難免寒邪外侵,導致感冒等不適。相反,其他體質的人適度秋凍還是利大於弊的,特別是那些“火比較大”的人,老覺得手足心熱、怕熱卻不畏寒、喜歡冷食還老覺得口乾,這些人耐凍性好,適當秋凍反而能鍛鍊體質。

  但要注意的是,也不是“有火”的人都耐凍。因為這火也分實火和虛火。“用一口鍋來形容,實火型就是翻滾的水,需要做的是把柴火減少,而虛火就是燒幹的鍋,需要做的是添水,因此還不一樣。陰虛火旺的人雖然火大,卻也不宜秋凍。”

  當然,一些有基礎病的人就更不宜過分秋凍了。比如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以及風濕、類風濕疾病患者,是根本就不適合“秋凍”的。另外,60歲以上的人外出時要在氣溫過渡地帶,待身體逐步適應環境後再走到戶外。而在飽餐之後、上午9點之前,都不適合到戶外活動。如果過分秋凍,那麼可能引起心腦血管急性事件,這可是會要命的,一定要避免。(通訊員 錢文娟 金陵晚報記者 朱菁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