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就班”or彈性上班?
不少“打卡族”都嚮往彈性的上班制度。李細華 攝
天氣漸冷,一邊是溫暖被窩的“挽留”,一邊是鬧鐘“催魂奪命call”。相信每一位上班族的早上都要面對這樣的“拉鋸戰”。
近日網友“番薯也瘋狂”在清遠論壇上發起投票調查。在這個“今日你白做了嗎?當我們都是打工族的時候每天上班要提早,大家最早提早多少鐘頭?”的帖子裏,43.75%的網友將票投給“正式上班前提早10分鐘,不然算遲到”,40.62%的網友認為“義務性加班一個鐘頭以上或者提早一個鐘頭上班不算工資”。
不僅職場新手好奇他人“是否會準時上下班”,連職場老手也經常打探其他單位的員工是否為上下班的考勤制度困擾。
“打卡族”:“要是能彈性上班就完美了”
“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忙忙碌碌,最快速度洗洗刷刷直奔出門,心急火燎地往公司趕。到了公司後,全力以赴,百米衝刺,奔向打卡機。快速打完卡,進入辦公室,整個人立馬鬆懈下來,可以慢條斯理地開電腦、刷杯子、泡茶,甚至出去吃早點。一到月底就開始算計:本月遲到 次,被扣 元。”
這是網上對“打卡族”的描述。在市區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蔣小姐,每天早晨為自己設定了四次鬧鈴:6點50分、6點55分、7點整、7點05分。
這個生活習慣伴隨著如小蔣一樣的上班族,每日早晨在“起”與“不起”的思想鬥爭後,鬱悶地下床,洗漱、化粧、吃早餐。如果她錯過7點05分起床,勢必就會耽誤7點30分從樓下經過的班車,鐵定遲到。“我寧願晚點兒下班,尤其是到了冬天,爬起床上班好艱難。”如果還能像小資們、自由職業者一樣端著筆電在咖啡吧裏打字工作,小蔣説生活就完美了。
“彈性上班族”:“我們晚上班,但也常常加班”
據記者了解,清遠有部分企事業單位實行了彈性工作制,但一般都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並非全員推行。有些企業根據職位高低設有一定的彈性工作制度,也有的根據崗位而設定。
彈性工作制一般集中在行銷、媒體和領導層。在舊城一家白酒行銷公司工作的白先生説:“公司雖然明文規定是‘朝九晚五’,但我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並不考勤,採取靈活的工作時間制度。”電話中,他告訴記者,“我都是白天去和企業、客戶溝通,晚上才回到辦公室寫文稿方案。這樣比較靈活,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工作時間,用於看書和擴展人脈網的時間變多了,的確調動了我的工作積極性。”
在市區一家房地産公司做策劃的趙小姐則説到,“我們公司領導崗位多實行‘彈性工作制’,但是其他崗位沒有這樣的制度。領導每天會出現在辦公室,但不會準時上下班,出去開會處理要務的時間多。他們不僅在應該在的時候出現,加班也常常有他們的身影。”
在採訪中,媒體從業人員也聲稱,“我們已經‘彈’了很多年。”媒體從業人員小陳告訴記者,外出採訪時,經常有白領對媒體的彈性上班製表示“羨慕嫉妒恨”,“説我們能四處跑,時間自由安排”。但小陳道出外人不理解身為媒體人,上下班時間自由支配之外也有難言的苦衷:因為不確定的採訪任務,以及確定的截稿時間,“我們經常回辦公室寫稿到很晚,甚至熬通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