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到底能養活多少人?
然而,地球能夠長期承載70億人甚至上百億人生活嗎?究竟人口的數值達到多少才是太多?這個問題最早在1679年,荷蘭博物學家、微生物學家安東 凡 列文虎克就做了估算。他根據荷蘭的人口密度,把它與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口狀況進行了比較,得出一個數據:地球最大的承載力是134億人。實際上,一直以來,這樣的估算從未停止過,估算數值從10億到1兆都有,難以判斷哪種説法更科學。
最近,媒體報道了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愛德華 威爾遜的觀點。他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100億人口。他的估算是這樣的:如果把所有的穀物都用來餵養人類而不是牲口,並且所有人都願意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話,現在的14億公頃耕地可養活100億人口。但實際上,這14億公頃的耕地現在只能養活25億人口,因為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只吃素菜。因此,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養活的人數不可能達到100億。
那地球理想的人口數是多少呢?即如果人們都能過上“好日子”的話,人口的數值應該是多少?有媒體報道稱,以生活標準計算,如果每個地球人都能享受發達國家普通人的飲食的話,地球的最大承受力只有20億人,但如果按照每天維持最低生活必需的食物標準計算,地球可以承載120億人。
在鄭梓楨看來,做這類估算,首先要看“好日子”的假設標準究竟是怎樣,是按發達國家的標準呢,還是按發展中國家的標準,是要“富養”還是要“窮養”。“就跟養孩子一樣,你是計劃他以後要學鋼琴、出國留學,還是僅僅吃飽穿暖就好,不同的標準,成本就不同,能承受的數量也就不同。”他説,“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我們需要為後代的生存多留下一些空間。”
老齡化:
社會進步的標誌
面對未來的人口壓力,有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如果綜合考量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相對較高的出生率問題,未來的世界人口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數量上和資源上的壓力。鄭梓楨則認為,如果如此簡單地看待人口問題的本質,就顯得有點幼稚了。“如今的世界是以國家來劃分的。假設我是窮人,你是富人,你家人少又有吃不完的糧食,會白白地救濟給我嗎?”
事實上,不幸的是,如今正是這樣一個不公平的世界。雖然,據計算,按照如今的農業技術水準,已經能夠讓全世界的大小農場生産出足夠多的卡路裏,給110億人每天提供2000卡路裏的熱量,但直到今天,世界仍然有10億人在挨餓。與此相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每年被工業化國家浪費的食物達到2.22億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約爾 科恩指出,在20世紀,每天僅靠2美元為生的人數量增加了1倍。世界上5億最富有的人佔據了50%的碳排放量,30億最窮的人僅僅佔了7%。
鄭梓楨認為,對一些發達國家而言,老齡化是困擾其發展的主要人口問題,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則主要是人口基數過大的問題。不過,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適度的老齡化正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這説明人們不再需要通過追求子女數量來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了。他們可以有更自由的生育意願,可以不需要孩子,這使得出生率自然下降,而且隨著醫療等各方面社會保障的改善,大家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