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逃離大城市會讓你過得更好嗎

2010-04-29 13:31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編輯:張蕾

  曾有人用“孔雀東南飛”描述中國勞動力涌向一線城市的局面。然而時過境遷,如今感嘆著“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身或心開始返鄉的隊伍卻日漸壯大。對此,智聯招聘網站4月份就“逃離大城市”狀況進行了一項特別調查,該調查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工作的職場人士中,近八成人(76.2%)偶爾會有離開一線城市的念頭;如果確實有就業機會,80.8%的人表示自己會去二三線城市就業。而已經動身回鄉的“候鳥”中,最多的又是年輕白領。是什麼,讓他們曾經的“都市夢”半途而廢?又是什麼,讓他們甘願放下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

  奮鬥數年毅然返鄉

  最近,一名網友的經歷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2005年大學畢業時,她眼中的北京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閃爍著金光,瀰漫著書香。於是通過考研,她如願搭上了進京的列車,畢業後又順利進入了一家知名外企,一切似乎再完美不過。然而,這次回家過完年後不到一個月,她就火速遞上了辭呈,趕在清明節之前“打飛的”回老家長沙,火急火燎地買了套房子。是什麼促使她發生了如此的轉變?“返京前去看一個同學,在她家的大客廳吃完午飯,坐她的轎車去了火車站。再擠地鐵回家,看著那吞掉一半工資的簡陋租房,我像被一棒子打醒了———她和老公的工資是我們倆的1/2,但生活品質卻是我們的2倍!我們奮鬥了5年,沒有戶口,存款買不起一部車或者一個洗手間,又不敢要孩子,再留下來圖什麼啊?”

  從智聯招聘網站的調查來看,這位網友的心聲正代表了“返鄉潮”的首要原因:房價太高,生活成本難以承受(比例為61.7%)。其次,工作壓力太大,生活節奏過快(比例將近五成)也讓“漂一族”疲憊不堪。還有超過1/3的被調查者認為一線城市生活環境惡劣、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擁擠令人難以忍受。

  還有一些害著“思鄉病”的人們則處在“身未動,心已遠”、顧慮重重的階段。

  房價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對這個群體,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閆鞏固都認為,在這一現象背後,既有廣闊的社會現實背景,也有深層次的心理需要起作用。這些人的返鄉動機有三種:

  第一種,趨利避害現實型。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線城市的光環漸漸隱退,而二三線城市的優勢慢慢凸顯。智聯招聘的數據就指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的職場人幸福指數多集中在60—80分,比其他城市幸福指數的平均水準(70—90分)低了一個分數段。用一位受訪者的話來説,“許多城市也有宜家家居,有各種頂級品牌,就算沒有的,通過一根網線,上網也能買到了。”

  第二種,心理需求改變型。雖然能更好地滿足吃穿住用行等現實需求,但大城市卻很難滿足所有人任何階段的自我效能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有些人終於當上了“鳳尾”,慢慢發現其實“雞頭”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人即使有了本地戶口,卻總有著異鄉人的底氣不足;有些人遊走在人海茫茫中,比在家鄉的窮鄉僻壤更容易感覺警覺和不安。“人只有體驗了最全面的人生,才能做出最無悔的選擇。一般來説,5年是異鄉人的一道心理坎。”岳曉東指出,“相比起來,房價或者壓力等外在原因,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房價並不是篩選精華的篩子,對這些人而言,大城市只是驗證他們心理朝向的一個驛站。”

  第三種,跟風表達不滿型。“在一個群體中,15%—20%的人是領導潮流者,其餘的人則是受從眾心理的驅使者。”閆鞏固指出,因為人的心理需求總是處於一種不被完全滿足的狀態,因此有些人並不是真正想回鄉發展,而是以此風潮寄託自己對現狀的不滿。

  決策加減法幫人做決定

  有了返鄉的念頭,那怎麼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適合回去呢?“深刻認識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擇善固執。”岳曉東乾脆地回答。

  首先,可以分別詳盡地列出真正去或留後的種種現實問題,及其對心理産生的各種影響程度,如心理影響從差到好記為1—10分,然後將決策的所有心理影響分相加,就可以得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了。

  其次,“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決定好了就出手,出了手就莫後悔”。老是患得患失的人,則要考慮每一種方案的後悔值(如果沒做這件事,會有多後悔),選擇“如果沒做,一定會後悔的”作為最優方案。

  另外,閆鞏固也指出,雖然內心的選擇能左右人的適應能力,但每個人的適應性還是不盡相同,“只有30%的人打心眼裏很樂意改變自己。剩下的人則多是被動改變型,他們適應能力比較差,評估時必須更保守和謹慎一些,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周利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