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北京臺商協會會長林清發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北京捷安特商貿公司董事長林清發曾是自由車運動員、教練,他能從選手變老闆,靠的是“四本”成功心法:“本行、本業、本尊、本土化”。
1989年7月5日,時任自由車教練的林清發,在結束一場香港比賽後,就隻身前往北京考察。
“我是為第2年的北京亞運會鋪路;…氣候、場地都是影響比賽成績的關鍵,同時也要了解大陸自由車運動發展的狀況”。
在那個兩岸還處於“敵對狀態”,“交流”可謂微乎其微,雙方各有立場與堅持;林清發猶記,當年返臺後撰寫的考察報告,還因全篇報告寫著“北京”,被教育部門退回要求修正為“北平”。
林清發年輕時曾是自由車運動員,後來擔任捷安特的經銷商,在家鄉花蓮開自行車店。他回憶,“在那個阿公阿嬤守著小店賣腳踏車的時代,年輕人回鄉下賣腳踏車已很轟動,還是專業自由車運動員在賣,更是創舉。”
憑藉著對自行車的專業,林清發的生意好到讓捷安特老闆挖角他到臺北天母開捷安特臺灣第1家直營店。
除了當捷安特自營店的專業經理人,林清發還是捷安特車隊的教練。1992年9月30日,捷安特(巨大)在江蘇昆山設了1座自行車工廠,於是他向捷安特董座劉金標呈遞報告,毛遂自薦到北京賣腳踏車。林清發堅信,“我應該有更大的舞臺,要尋求人生的自我突破。”
在那個“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不管是經濟環境或生活條件,北京與臺灣簡直是天差地別。他稱,當時沒有人看好他去北京賣腳踏車的決定,連劉金標都懷疑,林清發大概不到3年就會放棄回臺灣了。
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林清發帶著新台幣500萬元的創業金,1994年在北京朝陽區的十八里店開了第1家門市。
林清發回想,初進北京市場時,腳踏車被視為交通工具,1輛才賣人民幣500至600元(約新台幣2356元至2828元),就已是小老百姓2個月的薪水;如今,腳踏車變成了運動休閒器材,價格越賣越貴,即便1輛價格高達1、2萬(約新台幣4.7萬至9.4萬),1個月還能買個2、3輛,市場今非昔比了。
捷安特品牌進入大陸之前大陸民眾對國産腳踏車的評價就是“什麼都響,只有鈴不響”;一個來自臺灣的品牌想要進入北京市場,勢必被競爭對手形容為掠奪者。
但林清發自信地説,捷安特進入大陸市場,是帶來最新的技術與經營Know how,提升大陸自行車工藝水準,掀起劃時代的産業革命。
儘管已是成功的企業家,但林清發似乎從未忘懷自己人生的奮鬥歷程;翻開林清發名片背面,英文名字印著Coach Lin(林教練),彷彿告訴大家,只要有心,教練也能當董事長。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