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白先勇文學人生:妙筆藏悲憫 顧曲種癡情(圖)

時間:2009-05-05 14:32   來源:中新網

白先勇於臺北街頭小立,笑得溫暖。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5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二○○三年白先勇獲臺灣最高文藝獎殊榮,除了推崇他文學創作的成就,也表彰他“與文學同儕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現代思潮,鼓勵文學創作,對臺灣文學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當年一群文學初生之犢創《現代文學》,白先勇只是個大三學生。白先勇説:“當時就有創新局面的雄心壯志,但沒想到影響力那麼大。”

  病中聽野史 小説啟蒙

  出生於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的白先勇,七、八歲時隨家人由桂林逃難到重慶,轉至當地小學就讀。不久後他常感疲倦,咳嗽,發燒,醫師診斷他染上了肺結核;當時肺癆幾為不治之症,又有傳染性,白先勇遂與家人隔離開來,只由保姆順嫂、廚子老央照料飲食起居。

  順嫂對白先勇疼愛有加,日後白先勇創作短篇《金大奶奶》中的順嫂、《思舊賦》中的順恩嫂,都以她當原型;至於老央,能言善道,冬夜裏他在房間架起一個火盆,煨幾隻紅薯,為小白先勇説《薛仁貴征東》、《説唐》、《征西》,幾句話就把人物、事件勾勒得靈動鮮活,這是白先勇病中最大的慰藉。日後白先勇視老央為他的“小説啟蒙老師”。

  病中有兩件事烙印在白先勇心中:一是嘉陵江氾濫成災,白先勇握著望遠鏡,遠遠看見洪水卷走人畜,只能幹著急;二是父母在花園設宴,白先勇掀簾張望,目睹賓客雲集,不論親疏都喜氣洋洋,“一霎時,一陣被人摒棄、為世所遺的悲憤兜上心頭,禁不住痛哭起來”,因為這樣,白先勇日後格外體恤、矜憐週遭人物。“悲憫情懷”是評論家提及白先勇對待筆下人物時常用的詞彙,想來在那兩年病中歲月便紮下了根。

  棄工就文學 如沐春風

  重慶兩年,是白先勇“不甚愉快的人生階段”;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他最想重返哪個時期?白先勇沉吟片刻,隨即雀躍地説:就是在臺大的那幾年青春時光。

  中學畢業後,白先勇一方面懷抱著到長江三峽蓋水壩的雄心壯志,二方面也是為了遠離父母以爭取自由,而保送進入臺南成大水利系就讀;一年後,白先勇深覺自己不是學工程的料,遂重考進臺大外文系。

  創現代文學 俱是俊彥

  在臺大的日子,白先勇常去旁聽葉嘉瑩老師的《詩選》,“葉先生講起課來真是如沐春風,你一聽就希望下課鈴不要敲”;葉嘉瑩講劉禹錫《金陵懷古》,尤其《烏衣巷》一首:“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和當時國家處境、歷史背景相扣合,格外觸動白先勇的心緒:“念這首詩時,朦朧中在我腦裏形成了人事滄桑、歷史變遷的主題。”為日後創作《臺北人》種下遠因。

  當時,白先勇和陳若曦、歐陽子等同學合組“南北社”,談文論藝;大二時一群朋友到陽明山玩,回程,白先勇説:“真希望我們這些人,能在一起辦同一件事,比如辦一份報紙,或一份雜誌。”來年,白先勇當選南北社社長,重提舊議。經費呢?“錢,我也許有辦法。”一九六○年三月五日,《現代文學》創刊,白先勇任發行人,社址就在臺北市松江路白公館;歐陽子掌會計,王文興、陳若曦審小説稿,戴天審詩稿,余由白先勇負責。

  臺大外文系畢業後,白先勇入伍服役,軍旅生活中完成了《寂寞的十七歲》等小説,同時安排赴美留學事宜,擇定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當時美新處處長麥卡錫是推薦人。

  麥卡錫畢業于愛荷華作家工作坊,贊助文學活動不遺餘力,《現代文學》發行至第九期,財務陷入困境,他以認購的方式幫助雜誌度過難關。白先勇打算申請入讀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時,麥卡錫“非常樂意作推薦人”;很快地,白先勇收到錄取通知書,並獲全額獎學金。

  父送行垂淚 竟成永別

  就在同時,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女士卻一病不起,在一九六二年辭世,白先勇按伊斯蘭教儀式走墳四十天,第四十一天動身飛美:那一天在松山機場,天氣陰寒,父親白崇禧將軍破例送兒子至登機梯下。

  白先勇回憶:“父親曾領百萬雄師,出生入死,又因秉性剛毅,喜怒輕易不形於色。可是暮年喪偶,兒子遠行,那天在寒風中,竟也老淚縱橫起來。”這是白先勇對父親最後的印象,三年後白先勇學成歸來,父親已經往生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