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廟
臺南孔廟
大陸居民赴臺灣個人遊今天(28日)啟動首批試點。相比以往組團遊,進行個人遊的遊客擁有更為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去細細體味臺灣的歷史人文魅力。本網從古跡街鎮、名人遺跡、宗教勝地、文博場所和知名學府五個方面,為愛好歷史文化題材的遊客精選推薦以下觀光資源。
一、古跡街鎮
1、臺北市孔廟
臺北市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府城于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動工後,清光緒六年 (西元1880年) 知府陳星聚于臺北城垣興築後,用剩餘的材料及剩餘款,附帶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坐北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
日據初年,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禮器與樂器也遺失,建築物逐漸遭到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止。
1925年1月,地方士紳群集永樂町(今迪化街)名中醫葉煉金宅聚會,葉醫師深以臺北市無孔廟為憾,在座詩人陳培根即稱“如建於大龍峒,願捐獻私地”,當日即決定重建孔廟。至1939年,重建工程全部告竣,形成今天所見的宏整規模。
臺北孔廟興建時,因經費不足,沒有建明倫堂。臺灣光復後,當時的“考試院院長”賈景德發起,在1953年組織明倫堂籌建委員會,明倫堂于1956年落成。1991年明倫堂重修暨擴建,分設演講廳、文化櫥窗、陳列室、圖書室等,作為弘揚孔孟學説的中心。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2、臺南孔廟
臺南孔廟是全臺灣最早建築且最具有歷史意義者,鄭成功於永歷十五年(西元1661年)到臺灣為光復神州、對抗異族等久遠打算,需培植人才。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氏參軍陳永華倡議建孔廟,興國學,聘請敦品勵學之士。
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3年)分巡臺廈道周昌,臺灣知府蔣毓英修建,規模稍具,殿中懸康熙御筆萬世師表,定名為臺灣府學;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改臺灣府學為臺南府學,其中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間,增修十二次,1917年再大修。
臺南孔廟是聞名的古跡,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之日必遵古舉行盛大祭典,保存中國古風。
地址:臺南市南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