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現“大齡學生”重返校園趨勢?
你能想像在同一間大學教室內,不僅有“混齡”,還有“隔代”嗎?這種新的校園形態可能在臺灣出現。隨著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加劇,臺灣很多高校生源難覓,甚至出現私立學校“倒閉潮”。為此,已有不少高校將招生目標拓展到中高年齡層,希望既解決生源不足,也協助強化老年人參與職場的能力。
“第三人生大學”
據臺當局發展規劃部門今年10月公佈的最新評估報告顯示,臺灣社會將於2025年進入超老齡化社會,2030年總人口預計跌至2300萬以下,2039年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該部門還指出,2024年臺灣地區人口重回負增長趨勢,且未來難以逆轉,長期少子老齡化現象將更趨明顯。
另一方面,隨著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不斷減少的學生數量使部分大專院校經營困難,掀起一波“私校退場潮”,甚至有部分師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得知學校倒閉,面臨失業、被迫轉校或考慮退學等困境。
2010年起,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就推動了“樂齡大學”計劃,鼓勵高校將教學資源與高齡者共用,讓55歲以上的長者有機會到校園學習,並一度形成風潮。但近年不少高校倒閉,“樂齡大學”計劃補助學校數量和參與人數也呈現減少趨勢,且不少人反映受到學制和新舊生比例限制,很多“大齡學生”的學習規劃受限。
對此,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11月24日表示,正緊鑼密鼓地規劃“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劃,招生對象以年滿55歲者為優先,依目標學員需求開課,將設計更有彈性的入學渠道、修業方式,且與“樂齡大學”計劃不同,課程更加注重專業技能,除滿足學習需求,也強化老年人參與職場的能力,為未來高齡就業市場打好基礎。
高校招生目標:轉向中高年齡層
位於臺灣新北的華梵大學,有不少年齡在45歲以上的“大齡學生”。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該校有“大齡學生”表示,很多“大齡學生”都熱愛學習,有七八十歲的人讀完研究生還“不過癮”,又進入本科學習,且非常喜歡與年輕學生互動,認為在大學讀書“總能感受到年輕的氣息”。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系主任陳俊吉認為,18歲的學生讀書主要是為文憑、為就業,“大齡學生”則是為了追求興趣,在退休或兒女成年後,通過學習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因此學習態度更積極、更主動。
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大齡學生”向學的心比年輕人更為炙熱,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教師受到很大鼓舞。校方很早就發現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學習市場,逐漸發展成“全年齡段”的學校,對於“大齡學生”也提供更多彈性,比如將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為體育課安排“八段錦”等較為舒緩的運動或著重保健知識等。
臺灣不少高校也陸續設計相關方案和項目等,為“大齡學生”提供就學諮詢,輔導他們自由選擇校內課程,並安排導師協助規劃專屬的學習路徑。
但也有媒體指出,“大齡學生”入讀高校的入學形式仍有待改善,需要相關部門釋放更多機會,使高校能夠連結到中高齡群體。目前,很多中高齡者想要到高校就讀,需要通過“特殊選才”的渠道,但名額不夠,再加上各種麻煩的行政過程,使得很多高校和中高齡者望而卻步。
不少臺灣媒體擔憂,臺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低生育率帶來少子化趨勢,勢必帶來高等教育新一輪盤整。如何讓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更多元、開放更多不受限于成績的申請途徑,成為友善各年齡層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利於高等教育的深耕,也能幫助中高齡就業,以及幫助他們實現終身學習。
不遠的將來,或許將看到更多非年輕面孔出現在高校校園,甚至呈現“一家人共同學習” 的畫面?這或許將為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提供一種新的可能。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