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7月21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島內論文造假風波引發當局教育主管機關和民眾對於研究資源分配的關注,臺灣“科技部”統計,最近3年,臺大校長楊泮池16件研究計劃共獲3.8億元(新台幣,下同)補助,臺灣交大校長吳妍華9件取得1.5億元,成大校長黃煌輝6件得到8633萬元。3大學校長補助加起來已經超過6億,而普通教授千萬經費都是大難題。
經費挂名下 個人申請不多
前臺灣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説,教授執行1000萬元經費都很費功夫,楊泮池等校長取得這麼多資源,真是不得了。他認為,校長若只是挂個名爭取經費、未實際參與研究,將難獲認同。
臺灣“監察院”2010年公佈大學校長2006年到2008年獲“國科會(現改為科技部)”補助狀況,當時臺大校長李嗣涔有12件研究計劃取得7216萬元經費,臺灣清大校長陳文村15件獲3223萬元,北科大校長李祖添13件獲3480萬元。“監委”批評,學閥壟斷學術資源。
經過這些年,情況還是一樣。查詢“科技部”的“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關於2012到2014年補助學者狀況,楊泮池、吳妍華及黃煌輝等3位校長爭取到的經費,均比當年李嗣涔還高。
楊泮池説,他之前以臺大醫學院院長負責生醫制藥“國家型計劃”,另臺大、“中國醫藥大學”、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的跨境研究中心由他出面代表,臺當局支援這些計劃的經費都挂在他名下,其實他個人研究申請補助的很少。
學術界“靠行” 風氣普遍
吳妍華解釋,她只有3個研究計劃獲補助,因都有持續性,3年下來被“科技部”算成9件。其中1件是交大、陽明及境外團隊的大型合作案,她曾是臺聯大系統(清大、交大、中央、陽明)總校長,就出面擔任計劃主持人,這部分經費不該算在她身上;另2件是她帶領博士生或博士後研究員進行的計劃。
黃煌輝表示,他主持2個大型研究計劃,一是臺灣和俄羅斯科學院合作的地震、海嘯影響性跨境研究,另一是“國家型能源計劃”,因都有持續性,所以3年被算成6件。他個人的研究未向“科技部”申請任何經費。
臺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張瑞雄指出,學術界“靠行”風氣普遍,有些小咖教授個人研究計劃爭取不到科技部補助,會想辦法加入大咖教授的整合型研究計劃,通過可能性高,一起取得經費後,團隊成員雨露均沾。(台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