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行銷

2016年03月09日 12:07: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臺北贏在服務行銷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行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説,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為什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那麼有名,北京故宮卻好像沒有“鎮館之寶”?所謂內行看門道,去這兩個博物院,應該看什麼?

  歷史沿革不同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興建時間,其實只差了3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設立於1925年10月10日,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不過,因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坐落于紫禁城內,所以算上故宮的歷史,那可就是有600多年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西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落成。

  小貼士: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其實是兩個概念,只不過一般都簡稱為“北京故宮”、“臺北故宮”而已。目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52%,主要包括以中軸線為主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參觀路線。

  1 藏品比一比

  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臺北故宮有幾樣藏品特別出名,有人説是中國“國寶”,有人説是“鎮館之寶”。那麼,北京故宮裏有什麼珍貴藏品呢?

  北京故宮的“寶貝”數量多達180萬餘件,遠多於臺北故宮的60余萬件。但是,由於北京故宮似乎沒有朗朗上口的“明星藏品”,加上幾十年前文物南遷的那一段歷史,不少人認為“好東西都去臺灣了”,單霽翔就此指出,這絕對是個誤會。

  實際上,根據史料記載,1933年南京政府將故宮文物南遷,運臺箱件數2972箱,佔南遷箱件數的22%,這其中當然多是精品,但剩下的72%,也有眾多精品。由於歷史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本來準備運往臺灣的藏品,並沒有運送成功。而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後,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曾明確表示:“可以肯定地説,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臺北故宮。”

  小貼士:去臺北故宮,不要光顧著看“白菜、燒肉和火鍋(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哦,兩宋的書畫,五大名窯的陶瓷,康雍乾三朝的琺瑯彩瓷器才是重頭戲。

  2 服務比一比

  這幾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成了大陸游客赴臺必去的景點,而且回來都説好,口碑“超讚”。跟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的服務確有獨到之處。

  臺北故宮隨時設有多個專展,展品放在玻璃櫥窗內,配上專業燈光,讓觀眾可以近距離細細揣摩,還配有饒有趣味的多媒體導覽。比如辦夏周青銅器展時,就配上3D動畫和解説,來説明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而北京故宮受條件所限,遊客很多時候只能站在門外遠觀一下文物,故宮地方大,有些專展距離也遠,所以有時會給人以來看建築而非看文物之感。

  小貼士:臺北故宮的電子導覽頗有特色,帶上小耳機,按動相應按鈕,就可以聽到有針對性的解説了。不過,人工導覽更親切,也更有趣。另外,如果沒有時間去博物館,也可以登陸臺北故宮的數字博物館,上面可以看到數萬件珍貴寶物的全息圖像,還有很多分門別類的專題影音,可以學到不少知識。

  3 創意比一比

  臺北故宮紀念品商店,是遊客最愛的去處之一。原因在於,這裡經常能推出很多精美又匠心獨運的禮品來。比如去年推出的康熙親筆“朕知道了”膠帶紙,一上市就遭瘋搶脫銷。還有借用翠玉白菜形象的翠玉白菜傘,運用了汝窯冰裂紋的“冰山一腳襪”等,都是創意的代表。和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一樣,臺北故宮的文創産品收入,已經超過了門票收入。

  此外,臺北故宮的幾個餐廳也非常有特色,像三希堂提供精美的茶水和點心,糕點都依古法製作。與晶華飯店合作的“國寶宴”,創意更是驚艷。比如“鮮果毛公鼎”這道菜,取毛公鼎之造型,請冰凋大師雕出晶亮剔透且不失厚重的冰鼎,盛上寶島特産水果,堪稱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饗宴。

  小貼士:去逛臺北故宮時,心儀的禮品如果正好脫銷了,可以採用預訂的方式,等到下批禮品製作出來,就可以直接寄到府上了。

  總之,兩岸故宮博物院其實各有特色,北京故宮勝在底蘊和歷史,臺北故宮則在文創、服務和行銷方面更勝一籌。其實,兩岸故宮的收藏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只有從整體上來看待,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

[責任編輯:高旭]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