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7日刊載文章稱,這幾天在臺灣開賣的是大陸四個國有銀行發行的金融債,規模合計人民幣67億元。由於市場熱烈反應,引來低價搶承銷的紛爭,當局經濟部門提出“三限原則”,限制總額、資金用途與利率來降溫。但這實在不利臺灣未來的發展。文章呼籲不要加了條條框框,限制了臺灣的發展。
文章摘編如下:
寶島債是指島內外企業在臺灣發行、交易,並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類似香港“點心債”的命名方式,官方曾考慮過珍奶債或番薯債來代表,最後由寶島債脫穎而出。
這幾天在臺灣開賣的是大陸四個國有銀行來發行的7文件金融債,規模合計人民幣67億元。由於市場熱烈反應,引來低價搶承銷的紛爭,“立法院”財委會提出“三限原則”,限制總額、資金用途與利率來降溫。但這實在不利臺灣未來的發展。
其實這一波寶島債,發行年期最多5年,屬於偏短型,且限法人投資。香港點心債已有10年到30年的長期型,而且還包括各種産業的企業債或是高收益債,一般投資人也可買進。香港甚至也已經發展出次級市場,因此私人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或高端客戶可一次投資數百萬人民幣,大舉吃進點心債。
臺灣現在仍然遊資氾濫,投資機會短缺,所以才會有島內銀行拒收大額存款,大批的錢涌向房地産,炒高了人們賴以為生的住房價格。不可諱言,臺灣已經是個比較成熟的經濟體,所以低垂的果實已經採光,除了炒房,難以有高報酬的投資。但大陸還處於開發階段,蘊藏很多高報酬的企業。
今年以來,因為兩岸貨幣清算的簽訂與上路,雙邊的貨幣及衍生的商品才有機會互相投資。臺灣也才在2月6日開辦人民幣存款,及發行寶島債。這些業務更讓臺灣開始有機會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截至10月底,人民幣存款餘額已達1200多億元,還續創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是自2月6日才開辦人民幣業務,僅3個月時間,就突破600億大關。香港當年花了1年多時間,人民幣存款才達600億。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運作,可以創造很多商機,也讓我們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紅利。目前大部分的人民幣存款是回存大陸人民銀行,這部分是安全但利率自然偏低。寶島債利率雖然好一點,我們期望承做比香港點心債更多、更廣的企業債。未來甚至還要跟大陸談判得到更自由的人民幣回流機制。
我們需要留住人、留住錢。要讓我們的錢在臺灣就有投資機會,也藉此讓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工作。為打造臺灣成為亞洲金融的服務中心,寶島債是重要的一環,我們不要又加了條條框框,限制了臺灣的發展。(林建甫)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