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六旬,家裏有一歲的小孫子,還有一百歲的老母親。生活條件優越,本可以在臺北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卻選擇“背井離鄉”,在北京二次創業。
他,就是臺灣“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會長、北京豆豆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清屏。近日,羅清屏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了他在北京的生活。
被媒體稱為“中華豆腐王”的羅清屏,經營豆製品已有30多年,在臺灣擁有上市公司。2001年,他認定奧運會將為北京帶來更多商機,毅然決定北上設廠,創辦北京豆豆廚公司。經過10餘年發展,公司營業額已達每年約1億元人民幣。
曾有人問羅清屏,為何在年過半百時選擇背井離鄉孤身一人到北京“奮鬥”?羅清屏説,人活著要多創造價值。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希望以回饋的心為兩岸做些事。
談到在北京的創業歷程,羅清屏表示,臺商到大陸發展前,通常在臺灣已有一定的事業基礎。但由於兩岸的法律、環境等有些許差異,創業未必能一帆風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會很堅忍地去渡過難關。臺商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
羅清屏認為,大陸市場很大,臺商若認為自己的産品在大陸有潛力,就應該直接到大陸設廠,創造自己的品牌。“當然,‘登陸’前要先了解大陸的有關法律。”
據了解,目前加入北京臺資企業協會的會員企業約有300家。羅清屏説,希望政府能牽頭,推動設立臺商創業園,引進更多臺商,形成臺商聚集區,更好地發揮臺商的力量。“畢竟臺商獨自尋找場地設廠成本較高。”
在北京經營10多年,羅清屏認為,大陸太大,在這裡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工作。“臺灣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而他感覺現在一些年輕員工比較看重薪資,而且要求保證週末兩天的休息日。他認為,年輕人要多掌握一些技能,不能僅想著能賺多少錢。
羅清屏説,他現在每個月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北京。頻繁往來于兩岸,他感受到這些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
“交通上明顯便利多了。”羅清屏認為,兩岸交流越多,大家的互信就會越足,“雙方要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
今年以來,臺灣連續出現問題食品事件。對此,羅清屏表示,商家的職業道德很重要,企業不能因為逐利而喪失基本的道德。
羅清屏對員工的衛生要求非常嚴格。他説,對消費者要像對待家人一樣。這不僅是員工要對公司履行的責任,也是員工要對社會履行的責任。“對職工的教育,也會影響他們的子女,可能影響一代人的素質。”
羅清屏説,目前自己的食品廠産能已達極限,計劃擴大規模。未來在房山將設立開放式的觀光工廠,讓民眾可以到工廠參觀。他透露,該計劃已提交有關部門審核,一旦通過將著手進行。他表示,希望通過觀光工廠,讓民眾看到透明的食品加工過程,讓消費者對食品更加放心。(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