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3月18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抵臺超過4年,參觀過臺北動物園熊貓館的遊客都很期待它們能生下小寶寶。但臺灣大熊貓繁殖計劃召集人張志華表示,熊貓是屬於繁衍“三難”的動物,要拼“小團圓”,要多給“團團”、“圓圓”機會。
“圓圓”16日傍晚出現“舉尾”待配行為,臺北動物園隨即讓“小兩口”進洞房,可惜因“團團”不領情導致交配失敗,園方18日一早為大貓熊進行採精及人工授精。臺北動物園發言人趙明傑説,“團團”連續兩年都因“姿勢不正確”敗下陣來,園方不排除讓“團團”觀賞“熊貓交配影片”,學習如何交配。
張志華表示,大熊貓繁衍有“三難”,首先是“發情難”,發情期一年只有一次,且性慾不高;其次是“交配難”,公熊貓的生殖器短,勃起後長約7釐米,不易交配;最後是“育子難”,即使順利生産,野外熊貓幼子的存活率也不高,因此物種珍稀。
目前“團團”重125公斤、“圓圓”113公斤。張志華表示,都是7歲半的團團、圓圓在生理狀況、發情過程及互動方面都很正常。雖然“團團”缺乏經驗,但就算這次失敗也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
若是人工受精成功,張志華表示,七月就能知道“圓圓”是否懷孕,但熊貓寶寶僅100克左右,“圓圓”是否順利懷上小寶寶,難以從外觀判定,未來仍然要透過多項數據監測及超音波才會發現,一般到産前兩周才能發現。
張志華表示,如果“圓圓”能夠順利懷孕産下小熊貓,園方不會強行介入照顧熊貓寶寶,但若生下兩隻小熊貓,園方就會帶走一隻進行人工撫育。(台灣網 陳佳慧)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