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國慶”期間,臺灣百歲詩人李國彝女士,在兒子范光陵博士陪同下,在北京參觀訪問。這是李國彝女士離別大陸56年之後,第一次到大陸。在王府井,李國彝女士即興賦詩一首:“秋色今歲好,國慶又一年;政風如清風,吉祥來眼前。”大陸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際地位日益增強,加上兩岸交流與交往方興未艾,使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關注大陸,關注“十一國慶”,除了隔岸關注國慶的新聞,越來越多的人就像李國彝女士一樣,乾脆來到大陸,親身感受國慶的喜慶氣氛。而在十幾年前,這一切簡直不可想像。
在兩岸隔絕的日子裏,別説是“十一國慶”,就是看大陸的出版物,都可能被抓去坐牢,甚至殺頭。在兩蔣主政臺灣的幾十年裏,大陸一直被妖魔化為“人間煉獄”,臺灣當局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對臺灣同胞尤其是中小學生進行洗腦。在兩岸開始交流與交往的最初,臺灣人有一種優越感,他們往往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和評論大陸的人和事。但是十幾年過去,這種情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不再有優越感,因為這些年來,兩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比發生了逆轉。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視大陸為人生發展的舞臺,跟大陸發生了“親密接觸”,對“十一國慶”也不再有“政治敏感”,反而感到有一種親切感。有一位臺灣朋友説:“我到北京開會,抵達時適逢國慶假期,接待人員引領我們參觀天安門廣場。沒想到在廣場的一端,我們竟看見國父孫先生遺像。”這位朋友感嘆,在臺灣許多人如今對孫中山先生的景仰之心日漸淡薄,在大陸民眾對中山先生的尊崇一以貫之,相形之下,大陸才是不忘根本。
“十一國慶”,臺灣媒體最關注的事情有三個:一是國慶招待會中國領導人的講話,尤其是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如果有國慶閱兵,那當然更在乎。二是國慶期間到大陸參觀訪問的臺灣人士的言行。三是國慶長假的經濟和社會效應,以及長假期間發生的一些休閒旅遊的新聞趣事。臺商關注的是國慶長假的商業機會。今年10月1日,第一屆臺灣美食節在北京朝陽公園舉行,這次活動由臺灣會館、臺灣的工商建研會和中國時報共同舉辦。當天的開幕式上,臺灣會館董事長田鶴年説,展會既是北京百姓品位寶島美食的好機會,也是臺灣食品企業的發展與未來的一次展示與交流。從臺灣來北京3年的春林公司職員蔡清發,目前負責公司在北京的新發地批發市場的業務,他説,“十一”假期前好幾天幾乎沒睡覺,當然了,這期間公司收入也不錯。
一到國慶,大陸民眾就成群結隊入境澳和海外旅行,他們的消費力驚人。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大陸人士赴臺旅遊的人數估計超過3000人,臺灣有關部門粗略估計,光是從9月28日到10月7日這段時間,大陸人士在臺消費會超過1000萬美元,對臺灣旅遊是一大幫助。以前看著國慶紅紅火火的假日消費,臺灣的旅行業者和航空運輸業者總是羨慕不已。今年的大陸游客使他們嘗到了甜頭,也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臺灣著名歌星費玉清的巡迴演唱會,從9月28日起在上海大劇院展開一連4天的演出。在上海堪稱表演藝術殿堂最高地位的大劇院,這回打破慣例,讓流行歌手進入大劇院開演唱會,而且提供了最熱門的國慶檔期,對此,費玉清説:“我自己也覺得很神奇。”
當然,很多在大陸的臺商利用“十一國慶”假期趕回臺灣和家人舊友相聚。還有一些人則選擇留在大陸過節,按他們的話説,無論是出遊、聚會,還是讀書,哪怕是痛痛快快的睡幾個懶覺,在國慶假日裏都會令人心曠神怡。(本報特約記者 孟甲)
《環球時報》 (2005年10月07日 第十三版)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