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訊,近兩年北京市教委開始試點政府向民辦教育機構購買服務,豐臺、延慶、門頭溝等區縣紛紛由政府出資,讓民營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參與公立學校的教師培訓和學生的教育。
如今,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拓展到了更廣的領域——翱翔計劃的課程基地校北京九中昨天成立了“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在協作體成員名單中,臺南大學、昆山科技大學、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臺灣實踐大學等四所臺灣高校赫然在列。今後九中及其協作體成員校的學生們每學期都將有機會到臺灣的大學去進行為期十天的“短期留學”。
學生驚呼“知識可以這麼用”
其實翱翔計劃基地校與臺灣高校的交流在“九中協作體”成立之前就已經悄然開始了。師大附中的幾名翱翔計劃學員這個月剛剛從臺灣交流回來。帶隊老師、綜合課程處主任吳士坤説,交流十天中孩子們最大的感觸就是“原來我們學過的知識還能用在這兒”。
吳士坤介紹,此次師大附中交流的學校是臺灣昆山科技大學,這所學校的材料專業和設計專業都很有實力。學生們在材料專業了解“石墨硒”在手機觸摸屏中的應用,以及用單層石墨設計製造可彎曲的顯示屏。很多孩子在聽完大學老師的講解後茅塞頓開,説自己早就學過石墨的層狀結構,也知道石墨的導電原理,但是卻沒想到學過的知識可以這樣運用到實際的産品設計中。
老師感嘆上了一堂實踐課
作為翱翔計劃最早一批基地校,育才學校也與臺灣高校進行過學生交流,育才學校呂素梅老師説,交流過程不僅讓學生們開闊了眼界,也讓老師們拓展了思維。
“我們曾經帶學生到臺灣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材料係做一個關於水資源的課題,學校帶著學生走進自來水廠、水處理工廠、垃圾焚燒廠去實地考察,每到一個單位都會有專門的講解人員接待學生,而且有專門為學生準備的教具和教學場地,可見當地學校的教學與各種社會資源結合非常緊密。參觀結束後,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老師們讓臺南二中的學生和育才的學生混編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計自己的凈水裝置,不僅要設計、製作出樣品,還要設計製作産品推廣海報。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很容易明白自己所學的知識將來有什麼用,而這對我們老師的啟發也很大,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聯繫社會方面還有欠缺。”
十所臺灣高校進入“資源庫”
“臺灣高校的‘理論結合實踐’正是我們想借鑒學習的。”翱翔計劃辦公室主任張毅説,和國內高校的“高精尖”相比,臺灣高校的特點是“接地氣”。臺灣高校非常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産力,把書本上的知識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臺灣也很注重創新教育,他們的創新教育是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他們教學生設計一個産品,可能會用到物理、化學、機械等各方面的知識,甚至會把産品最終的經濟效益也考慮進去。”張毅介紹,現在翱翔計劃辦公室聘請了臺灣高校的部分大學教授一起為北京中學生進行創新課程設計。
張毅透露,近兩年翱翔計劃辦公室還請臺灣多所高校的教授到北京來給教師們開了培訓課,京臺交流日益增多。昨天九中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的成立讓京臺兩地的交流“制度化”了,“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學習一定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打開思路。現在,翱翔計劃交流路徑已經覆蓋了臺灣十所高校,每年北京參與交流的學生可達百餘人,我們希望以後有更多學校、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 責任編輯:陳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