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必須讓臺民間力量支援統一

時間:2011-05-23 14:23   來源:東南網
  

  2012年“大選”進入倒計時,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又在圍繞著兩岸關係的話題進行“競賽”。但在選舉時期,兩岸關係問題的討論並非那麼理性。藍綠雙方借兩岸話題互相“消費”和“挑鬥”的喧囂,其實掩蓋了島內其他更為多元的聲音。

  上個月,島內“統派”中最為活躍也最具規模的“中國統一聯盟”(簡稱“統盟”)進行了改選,前任主席紀欣女士獲得了連任。“統盟”是怎樣看待目前兩岸關係的?紀欣等統派人物又是如何在藍綠對立的臺灣社會,推動“中國統一”的理想的?近日,導報記者電話連線了這位“中國統一聯盟”成立以來的首位女性主席紀欣。

  關於“統盟”任務:

  恢復愛國傳統 推動和平統一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恭喜您連任“統盟”主席。能不能介紹一下“統盟”在臺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工作?

  紀欣:抽象地説,一方面是恢復臺灣人的愛國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就是大力促進和平統一,包括理念的建樹和推動。在這兩個抽象的目標之下,每年都會有工作藍圖。先是以春酒為契機,將平時四散的盟友聚集起來舉辦演講會;遇到重大紀念日,例如“二二八事變”、“七七事變”、“香港回歸紀念日”等,“統盟”都會舉辦大型活動;遇到突發事件需要表態,“統盟”也會及時地走上街頭。

  此外,在文宣方面,“統盟”還辦了月刊《統訊》,不僅寄給臺“立法院”,也寄給大陸的一些智庫。

  記:“統盟”成員給人的感覺是年輕人很少?

  紀欣:“統盟”目前主要的人員構成是從1988年成立至今的老一輩們,年齡結構偏大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也一直在檢討和努力改善。今年暑假,我們就計劃組織四個青年夏令營的團隊。

  關於“統盟”的未來:

  促統目標不變 增強民間統派力量

  記:“統盟”未來的工作方向在哪?

  紀欣: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臺灣社會對於統派團體也越來越能接受。國民黨是一個選舉的機器,馬英九擔心兩岸關係走得太快選民不支援,所以,馬英九暫時不方便做的事情,比如推動臺灣民間支援統一的工作,則民間統派必須繼續承擔起來。我們促進兩岸最終統一的目標不會變,但和平發展是邁向統一的必經之路,只有讓我們來做,才能保證這個態勢的正確。

  記: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未來“統盟”有什麼特別的計劃?

  紀欣:最早我曾提出,如果兩岸可以合起來一起慶祝辛亥革命100年是最理想的。但由於兩岸關注焦點不同,馬英九也表態不會共同慶祝,所以我認為,應該由民間統派主動把這個事情做好。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我們已經辦了兩場相關活動。今年大陸很多紀念活動,都會邀請臺灣統派參與。

  另外,我們的青年部也建議,可以組織學生隊伍從廣州到武漢、南昌,追尋著革命聖地展開紀念活動。我覺得這是可行的。

  關於“統盟”的地位和生存:

  “統盟”不是政黨 沒有選舉任務

  記:在藍綠對立嚴重的臺灣社會,您覺得“統盟”生存現狀如何?

  紀欣:實話説,我們的處境從來就不是很好。就政治資源來説,吸收年輕人是比較吃力的,年輕人更多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學生運動很有力量,但年輕人往往會在運動後投身政黨爭取參與選舉。而在財政方面同樣吃緊,促統團體無法從臺當局申請經費。我們經費來源於向盟員收取的年費,我們的年費是1200元新台幣,比國民黨多了六倍;此外,我們會向執委會進行定額的樂捐,或者是尋求民間捐款。財政問題是所有統派團體都會遇到的。

  記:目前“統盟”與島內其他政黨關係如何?

  紀欣:臺灣是一個選舉挂帥的社會,但選舉定江山並不代表臺灣社會就是非藍即綠。國民黨當政總比民進黨當政要好,所以我們都會動員盟員支援藍營。近幾年,由於大陸方面對臺灣民間促統團體的重視,也讓國民黨意識到,一些他們不能做的事情,民間統派能做。一些政策,馬英九也會來聽聽我們的意見。

  記:“統盟”是否考慮通過參選來宣揚理念,加強民意基礎?

  紀欣:“統盟”是一個政治性聯盟,不是政黨。既然本身不是政黨,就不賦予選舉任務。我們現在更多是採用直接吸收現有的縣市議員、鄉市民代表、里長,這樣做不會耗費大量的資源,而可以以節約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記者手記

  紀欣的祖國情結:

  “我不能沒有中國”

  接通 “中國統一聯盟”紀欣女士的電話,傳來的是輕柔沉穩略帶沙啞的嗓音。

  紀欣出生於臺灣,大學後赴美國留學。採訪中除了了解“統盟”,更令導報記者好奇的是,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女子身先士卒,領導著“統盟”在臺灣急流勇進?

  談到祖國情結,紀欣的言語中似乎有些哽咽。“我的父母都從大陸來,從小他們就告訴我,那裏是我們的祖國。”紀欣説,“屠格涅夫有一句話,‘俄羅斯可以沒有我,我不能沒有俄羅斯’。對於我來説,就是‘中國可以沒有我,我不能沒有中國’。”回憶起少年時耳濡目染的島內時局變化,紀欣感慨道,她所感動和嚮往的,是一個盛大的中國。

  1979年,當時還在美國留學的紀欣,就借由參訪團的機會踏上了大陸,“站在天安門廣場前,我的感觸難以形容,同樣是廣場,這和我站在臺‘總統府’前廣場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裡才是我們的祖國。”紀欣當時立下了兩個願望,一個是希望祖國富強,另一個是希望兩岸能儘快實現和平統一。2009年10月1日,第一次當選“統盟”主席的紀欣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國慶60週年大閱兵,這一經歷讓她既驕傲興奮,又倍感慚愧。“我高興的是我生逢其會,看到了祖國真正和平崛起。但我心情也很複雜,在我前面有很多前輩為了理想付出了血汗,祖國富強了,卻沒有我奉獻的力量。”

  紀欣認為,年輕人的價值不在於學歷多高,而在於是否能有憂患意識,以國家興衰為己任。這也就是為什麼長久以來,紀欣可以全心全意投身民間促統活動的原因。(《海峽導報》 記者 林靜嫻 吳生林)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