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不大,政黨卻不少,據統計目前共有166個,大小不一,名稱也是五花八門,讓人覺得既好玩又好笑更無奈。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臺灣政黨能這般“四處開花”?島內人士緣何熱衷成立政黨?臺灣民眾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數量眾多的政黨呢?“對於臺灣的一些政黨,不要太把它們當一回事!”臺灣大學政治係暨研究所教授張亞中一語道破天機。
湊30人就能建黨
“章程抄一抄,湊30個人開會,再申請備案,政黨就形成了!”對此説法,客家黨主席溫錦泉深有同感,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成立公司還要註冊資金,政黨卻不用,只要湊足人頭,拿出黨綱、黨章,申請一下很快就能過關。
張亞中則通俗地點明“要害”。在臺灣,政黨就是民間社團,建黨就跟成立社團一樣簡單,因為島內目前沒有“政黨法”,臺灣內政部門依“人民團體法”採取“寬進”原則,只要按規則、照程式,多能“夢想成真”。
組建政黨好處不少
根據臺灣相關的選舉法規,如果某個政黨在最近的一次“中央級”的選舉中,比如“立委”或“總統”選舉中,政黨的得票率超過5%,就可以申請政黨補助。但是,近年來,隨著小黨在選舉中越來越艱難,這項“福利”對眾多“泡沫政黨”越來越是奢望了。
不過,有項“福利”還是有的。溫錦泉介紹説,根據相關法規,政黨在募款或接受捐款的時候可以免稅,另外,政黨財産繳稅的稅率也是不一樣的。
於是一些“聰明”的政黨,就專門做這種生意。臺媒曾經報道,有些政黨就買了大巴士,把它租給旅遊公司,既省了稅費,又能充鼓腰包。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由於“氾濫成災”,臺灣政黨在島內沒人稀罕,但是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增多,有些政黨創建人頂著“黨主席”的帽子,頻頻出入一些交流活動。對此,溫錦泉強調,這畢竟是極少數。
有人建黨只為好玩
在臺灣,每逢選舉時期,都會出現“組黨潮”,像2004年“總統”選舉,那一年就有9個政黨成立。工黨中央委員會主席鄭昭明感慨説,其實很多時候政黨“淪為了一種個人需求”,因為黨名好用,更好爭取利益,已經失卻了政黨該有的“思想性”和“正當性”了。
不過,有些民眾籌組政黨,説穿了,根本不是為了參與選舉,只是因為 “高興”,或者與人交換名片時,有個“黨主席”可以玩玩。但就政黨政治運作來看,要有在立法機構取得席次的政黨,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政黨。“所以説,對於臺灣的一些政黨,不要太把它們當一回事!”張亞中如是説。(導報記者 林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