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産的 “經國號”戰機自上世紀90年代入役後,其數量已經達到130架,儼然成為臺空軍主力機種之一,但是這種費盡心血打造出來的自産戰機表現得卻差強人意。最近,臺灣媒體頻頻爆料稱,“經國號”不僅在空中胡亂開炮,甚至在飛行途中出現蒙皮裂痕等危險問題。臺灣空軍的戰鬥力也因此遭到外界質疑。
各行其是釀險情
今年5月24日上午,臺空軍一架“經國號”戰機在執行空中巡邏任務期間遭遇險情。據《中國時報》報道,起飛前,地勤人員按慣例進行檢查,飛行員卻控制副翼上下襬動,致使機工助理手部被夾傷。隨後,機工長要求飛行員取消任務,但飛行員堅持強行飛行。
在降落後,這架戰機的副翼蒙皮出現了裂痕(有可能造成戰機在空中解體)。臺軍內部人士説:“僅修理(受損戰機)就花了3天,還要花數十萬元新台幣。”對於事故原因,臺媒披露,當時機工長是按照“技術規定”檢查,而機工助理則是在機工長和飛行員不知情的情況下依照另一套“訓練教材”進行檢查,所以才出了“夾手”導致險情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經國號”戰機為臺軍獨有裝備,並不像F-16和“幻影”戰機那樣有成熟的操作經驗可以參照,同時維護人員和飛行員之間溝通不暢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空中亂開炮沒人管
臺灣空軍的 “夾手事件”並非偶然,不久前《中國時報》還曾披露 “經國號”戰機部隊的又一次烏龍事件。去年11月,臺灣空軍臺南聯隊進行對地轟炸訓練時,一名飛行員以為戰機沒有裝機關炮炮彈,誤按擊發按鈕,竟當空打出25發炮彈。更離譜的是,不僅伴飛的僚機沒能發現,甚至在戰機降落後,地勤人員也未察覺到異樣,直到兩天后,彈藥士官發現彈藥短缺,此事才曝光。
據稱,當時“經國號”戰機挂載BDU-33型訓練彈,到靶場執行空對地轟炸訓練科目。由於是轟炸科目,“經國號”上的任務電腦只會顯示炸彈數量,不會顯示機關炮數量。飛行員看到顯示屏上“機炮數量:零”的數據後,才會誤射機關炮。有分析指出,如果這架“經國號”戰機的前方有僚機飛行,甚至會造成“自相殘殺”的慘劇。
自産戰機狀態不穩
臺軍研發“經國號”戰機,原本是想打造一款不受軍購制約的 “放心機”。但由於臺灣的航空製造業基礎薄弱,很難獨立完成先進戰鬥機的研發和生産,不得不向美國求助。因此“經國號”戰機的氣動佈局設計、發動機和雷達都融入了美國技術,而機上的電子系統和武器卻是臺灣自産。結果,這種“美臺合作”非但沒有提升“經國號”的作戰性能,反而令其問題頻出,導致“經國號”訂購數量從250架削減為130架。
臺灣裝備美制F-16和法制“幻影”-2000後,戰力平庸的“經國號”地位更不明朗,僅被定位為防衛型戰機,幾乎成了“雞肋裝備”。有分析指出,正是由於“經國號”在性能和操作方面的弱勢,以及江河日下的地位,才導致“經國號”部隊事故頻出,狀態不穩。
新聞資料
“經國號”戰機
“經國號”戰機(也稱為IDF)是臺灣中山科學院耗資10億美元研製的雙發動機、多用途輕型戰鬥機。1988年研製出第一架原型機,1992年正式交付使用。最大起飛重量12247千克,最大外挂重量907千克。最大平飛速度1296公里/小時,實用飛行高度限制16460米,作戰半徑600公里,機動能力和攻擊能力較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