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經濟日報:臺地方財政需吸取歐債危機教訓

時間:2012-08-03 13:48  來源:臺海網

  臺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臺“財政部”財政健全小組恢復運作後,重點放在“地方財政檢討與對策”和“開發國有財産”,並展開分區座談。地方政府發表的意見大多是一如舊貫,將自身的財政困難歸責“中央政府”給的補助以及統籌分配稅款太少;因此仍然無法跳脫“請中央增加補助款”,或是“放寬舉債空間”等伸手要錢的建議,並沒有提出自己開源節流的方案,善盡地方政府籌款的努力。

  “財政部”則體認到地方自有財源偏低的事實,因此研修財政收支劃分法,希望能增加地方自有財源佔歲出比率至少10個百分點以上。雖然地方債務負擔沉重,部分縣市債務已經或是瀕臨超限的窘境,但“財政部”仍然認為應該遵守公共債務法規定,落實地方債務監督管理,以減緩債務累積,因此不擬放寬各級政府的舉債上限。

  基本上,我們非常認同“財政部”目前的作法。首先,歐債問題造成全球經濟蕭條,大家都深受“國家”債務失控的危害。

  過去美國加州橙縣和紐約市都曾發生地方政府幾乎破産的危機,最近則有西班牙地方財政也因國債問題而捉襟見肘,讓國家債信危機雪上加霜,推測西班牙政府最快在本季可能就會尋求國際間的國家財政紓困,被債務問題拖累的其他歐洲諸國也可能步上後塵。因此,此時若放寬地方政府的舉債,相信社會大眾必然無法接受。

  更何況,依照國際標准將潛藏、保證等債務都列入計算,目前臺灣各級“政府”累積債務至少在15兆元(新台幣,下同)以上,雖然臺灣“政府”沒有對外舉債,但債務問題已經到了不能坐視不管的地步,實在沒有再放寬的空間。

  其次,公共債務法的立法宗旨就是避免“各級政府”恣意舉債,引發財政危機,乃對債務的存量和流量給予適度的限制。如果因為債務問題嚴重,就輕易放寬舉債的限制,則無異是放棄財政紀律的最後把關機會,等同於告訴地方政府,即使不認真開源節流,只要造成債務超限,上級政府都會放寬舉債,則必然引發地方不思開源節流,進而迫使再放寬舉債的惡性迴圈。再説,馬英九任內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償還債務已經超過1,000多億元,地方政府實在沒有理由再要求放寬舉債。

  因此,“財政部”既然承諾提高地方政府自有財源的比例,當前急務還是如何促進地方政府積極開源節流。但很顯然地,目前各級“政府”在開源節流方面確實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地方政府最主要的稅收就是財産稅,但目前的稅基,包括地價稅的公告地價、房屋稅的評定現值,以及土地增值稅的公告現值,都嚴重偏低,例如公告地價平均仍低於真實市價的20%,公告現值也只有真實市價的一半以下。這些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寧可向中央伸手要錢,也就是依賴或爭取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和補助款,比較不願意對地方居民(其實就是選民)量能課稅。

  因此,我們建議“立法院”在修訂財政收支劃分法時,應將重點放在提高地方政府財政努力方面的表現,目前財劃法修正草案針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財政努力權數”,只有佔25%,顯然還是偏低,應考慮提高;其次,財政努力的指標應該至少包括上述的財産稅稅基,而非僅限于營利事業的營業額,才能刺激地方政府積極開源。

  此外,財政健全小組應該儘速將不動産的實價課稅列入議程;地方政府的節流和還債措施,也應納入補助款酌予增減的參考指標,才能促使地方政府積極節流。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周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