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大陸和韓國宣佈完成自由貿易協議(FTA)的實質談判,一度引起臺灣股市、企業的震蕩。臺北股市應聲下挫了100多點。臺當局“經濟部”也警告臺灣民眾,基於臺灣與韓國産品在大陸市場的高度競爭,如果韓國搶先一步,拿到免關稅優惠,未來3到5年間,將對臺灣産業造成高達6500億元的産值衝擊,影響近百萬人就業。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發表評論説,有意思的是,臺灣經過幾天沉澱,不同的聲音也冒了出頭,而且泰半都屬酸溜溜的葡萄反應。有的説,陸韓FTA只相當於兩岸的ECFA,臺灣早在兩年前,就已經跨過這關了。有的説,人家韓國的石化業、電子業根本沒影響;因為有影響的,早就被排除在FTA之外了。更有人拿競爭力、覆蓋率等等數字算來算去,總之,臺灣什麼都不用怕就對啦!
這類“臺灣一定強”的論調,或許反映的,是臺灣在阿Q防護罩底下,對外形成的一種冷感症。其實,在自由經濟的理論裏,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所以官方該做的,只是創造一個自由的環境條件,其他就應讓老百姓自己,去想辦法打拼。就此而言,ECFA、FTA、TPP、RCEP,乃至亞太自貿區、自由經濟示範區等等,都可説是臺當局盡其在我,為臺灣産業型塑一個自由環境的努力。
矛盾的是,這種努力,部分老百姓硬是不肯領情。於是乎,MIT的産品,既在品質、成本和研發上,遭到中國大陸、韓國的追趕或超越;同時在自由環境條件的創造上,也缺乏自省、甚至冷感。而其病根,説穿了,就是把政治當宗教,“神主牌”抱得太緊,結果就被異化,進而排他。不但自己裹足不前,還笑人家勇往直前的,是自投羅網、是望梅止渴;殊不知冷感的背後,就只剩自我安慰的心虛而已!
臺灣《聯合報》也發表學者童振源的評論説,韓國與中國已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實質性談判,實質開放幅度超過9成,預計明年初會正式簽署。臺灣“經濟部”表示,中韓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之後,對臺灣經濟影響相當嚴重,甚至有人喊出臺灣年輕人起薪會只剩下15K。
沒有錯,臺灣面對的處境相當艱巨。但是要如何解決?過去兩年,《聯合報》係願景工程舉辦“為臺灣經濟開路高峰會”,希望提供産官學研高層對話,凝聚臺灣的共識與落實具體方案。然而,至今臺灣仍在原地踏步。
《聯合報》的另一篇文章説,臺灣的經濟發展,被民進黨意識形態、政客操弄下,已經快窒息了,民進黨不顧臺灣發展,不管全民死活,只想打擊國民黨,只為下次選舉,操弄“恐中”、“反中”,“逢中必反”,加上太陽花運動,硬把服貿搞得現在還躺在“立法院”,看著中國大陸與韓國達成FTA協議,這兩天專家學者論述很多,民眾似乎有點感受了,未來臺灣經濟前景非常不樂觀,年輕人孩子都不敢生了,這臺灣還有希望嗎?
這時民進黨居然沒有聲音了,有本事繼續擋服貿貨貿,那才有臺灣人的氣魄吧!
國民黨是執政黨又在做什麼呢,“立法院”還在等什麼時候開始密室協商,臺當局只會軟弱的向民眾呼籲嗎?該做的事挺起胸膛,硬起腰桿,捲起袖子趕緊做吧!
《中國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説,我們不否認服貿與貨貿協議會影響臺灣特定對象,但是不通過,也會嚴重戕害臺灣許多産業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進而影響臺灣整體經濟的發展與勞工的權益。既然自由化趨勢不可逆轉,臺灣只能積極面對此一趨勢,並備妥相關救濟機制幫助受影響的企業或勞工。一味“鎖國”,不敢面對自由化的大趨勢,臺灣經濟還有明天嗎?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