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臺海真開戰,如何保證臺北故宮70萬件國寶文物安全存放?負責人:從未演練過

2022-03-15 15: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北故宮的國寶文物。(圖片源自網路)

  台灣網3月15日訊 俄烏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國家博物館打包的1.2萬件文物,迄今未找到安全之處存放,這也引起了島內輿論焦慮,如兩岸開戰,臺方是否能妥善保管約70萬件暫存于臺北故宮的國寶文物?對此,臺北故宮負責人吳密察14日在臺立法機構作解釋時,很坦誠地表示“目前沒有相關戰時疏散計劃”,臺北故宮的國寶文物自從大陸遷至臺灣之後,70多年也從未做過戰爭疏散演練。不過,他也保證,將在3個月後提出相關計劃。而早在俄烏衝突剛剛開始之時,有島內名嘴就用開玩笑的方式説了一句“大實話”,他説,兩岸真開戰,臺北故宮才是臺灣最安全的地方。

  臺北故宮負責人:從未做過戰爭疏散演練

  綜合臺媒報道,吳密察14日赴臺立法機構作業務報告,多位民代詢問,一旦發生戰爭,有無打包文物撤離、找到安全收藏地點的標準作業流程?吳密察坦言,臺北故宮約70萬件文物遷至臺灣後,尚未做過戰爭疏散演練,現在施行的災害緊急應變作業要點,主要針對水災、火災與地震。

  針對戰爭的“逃難”作業流程,吳密察承諾,7月可進行適當的推演,但要把這麼多文物裝箱打包,是很大的工程,要實際演練會有很大困難,所以會先做好書面計劃。

  臺海戰爭一旦爆發 臺北故宮文物不知貯存何方?

  中國國民黨民代萬美玲提出疑問,烏克蘭國家博物館才1.2萬件文物,從戰爭開始至今仍無法找到安全地方貯存,更何況臺北故宮有70萬件文物。她建議臺北故宮必須與當局開會,討論成立“文物撤退小組”,而不能到時候再説。吳密察則表示,這不是平常的疏散,而是寶貴文物的疏散,一切都必須有各種更高考慮。

  至於打包後文物的安全存放地點,吳密察則表示“目前並未規劃”,他稱,安全暫存文物的環境比安置民眾的環境更複雜,因為必須符合恒溫恒濕、光照等需求、避免對文物造成損傷,他本人腦海中沒有“那樣的地方”,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必定先與安全單位聯絡,因為他們才知道哪最安全。

  前綠委:若臺海開戰 躲在臺北故宮最安全

  其實早在俄烏衝突剛剛開始時,當島內網友紛紛討論若兩岸開戰,導彈打來要躲哪時,前民進黨民代郭正亮就表示,躲在臺北故宮保證不會被炸!

  民進黨放風想給臺北故宮改名 遭強烈反對後作罷

  據報道,臺北故宮的70萬件文物主要來自北京,自1933年被運出北京後,歷經八年抗戰、解放戰爭,在戰爭烽火中流離十多年,流轉于長沙、貴陽、安順、巴縣、重慶、南京等地,最後才被蔣介石運送至臺灣。

  而民進黨當局為了“去中國化”,曾在2020年11月時,傳出要將臺北故宮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所謂“華夏博物館”,引起臺灣社會各界普遍質疑和強烈批評。

  臺灣《中國時報》曾發文指出,總有人千方百計“去中國化”,覺得臺北故宮必須更名,那是頭殼“壞去”。至於改名“華夏”,這兩字代表的還是“中國”。臺北故宮是人類共同遺産,也是華人共同記憶,不懂得珍惜與維護,難怪會被嗆聲乾脆還給大陸。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