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臺灣本省人,但我認為兩岸抗戰史是民族的根”
雖然已是臺灣民生黨主席,但張穆庭的微博認證仍為“勒斯萊婚禮樂團負責人暨音樂總監”。他自幼學琴,師從臺灣知名歌手辛曉琪。一位以前接觸過他的大陸媒體人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在臺灣,張穆庭堅持“九二共識”,呼籲實現國家統一,他和別的臺灣年輕人相比,“很不一樣”。
銳參考:你算是臨近“80後”了(張穆庭1979年出生),臺灣早前就經歷過“去中國化”,那個階段對你有沒有影響?你為什麼會專門為南京大屠殺和中國人民抗戰創作歌曲?
張穆庭:我其實是本省人,並不是外省人。2001年上大三時,我第一次跟著一個參訪團到北京,和北京大學的同學交流。那時我看到,一方面是北大的同學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比我們更用功、勤奮;另一方面是以前只能在臺灣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故宮、天安門,現場看到以後感到深深的震撼。2001年是我的轉捩點,從那時起我就感覺,我必須為兩岸做點事情。
在我了解到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和抗戰歷程的內容後,我覺得那些東西都是民族的根。你如果“去中國化”,那你乾脆春節也不要過,中秋節也不要過,清明祭祖你也不要做。乾脆就去過美國人的耶誕節或者日本的兒童節就好了?可是明顯的,臺灣並不是這樣的社會。我個人認為,“去中國化”只是“臺獨”分子們搞出來的聲音。用他們所把持的媒體,集體放大這種聲音,造成是臺灣的“集體意識”。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所以臺灣現在又開始“去中國化”之後,我就更想著要成立一個政黨,發出自己的聲音。
銳參考:你的父母和家人對你從事這樣的活動是什麼態度?
張穆庭:還算支援。他們本質上都是藍營的。
銳參考:所以你認為應對“去中國化”的一個方式就是要增加兩岸人員的往來嗎?比如讓年輕人意識到大陸的發展,有更多來大陸交流的機會?
張穆庭:我個人覺得交流太慢,它不是不行,交流可以做,但是它需要外力,需要機遇,需要時間。我覺得應對“去中國化”還是需要整體的統籌,包括厘清資訊源來自哪?通過對比臺灣和大陸的發展,讓更多的臺灣人看到變化,這樣基礎上的交流效果會比較好,覆蓋層面也會比較廣。
銳參考:你有多重身份:黨主席、創作人、相聲音樂劇總監等等。那麼你現在的主業是民生黨還是音樂?
張穆庭:是同步進行的。我2002年創業做樂團,現在樂團比較成型,已經不用我太操心了。我現在準備通過流行鋼琴的音樂治療全球巡演活動。但是活動間隙也還在做黨務。其實我在2004年發行單曲《1937》就是為了消除兩岸紛爭,哪知道後來紛爭沒有消除,還走到今天這種對立的地步。所以,乾脆自己來做政黨。必須獲得了臺灣政治權力才能讓國家統一。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