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評論員:陳菊連任前景堪憂 不再穩坐釣魚臺

2014年08月13日 13:33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高雄氣爆事件後,又發生暴雨,可説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受災戶火氣愈來愈大;“中央”與地方政府不同政黨執政,為了補助款問題,民代吵翻天,“行政院長”江宜樺先是反應“三不政策”,社會觀感普遍不佳,在高雄市長陳菊以及“立委”不斷嗆聲之後,最後是高雄市自籌三億元新台幣,“行政院”補助16億,雙方火氣才收斂下來。

  氣爆後第一週,大家以“救災”為重,但過了死難者“頭七”以後,“救災”質變為“究責”,不同黨籍民代翻箱倒櫃找出公文,相互指控“經濟部”、高雄市現任與前任市長理應負責,於是政黨惡鬥、藍綠對決的老把戲隱然浮上臺面。先是高雄市長陳菊承認“橫向聯繫有問題”,為氣爆現場的箱涵督導不週道歉,副市長與三名局處首長表示辭職負責;“經濟部長”張家祝在毫無徵兆情況下,突然發佈聲明辭職,表示對政黨惡鬥“深惡痛絕”,三天以後由“政次”杜紫軍取代。上述行政首長辭職,無論動機為何,都是典型的“救災政治學”演化“辭職政治學”。既然有重大事件發生,總要有人出面扛起責任,美其名曰“責任政治”,實際是“借個頭”(三國演義曹操用語),“死道友,不死貧道”,畢竟年底選舉只剩不到四個月,稍有閃失,足以造成“蝴蝶效應”,輕忽不得。

  從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以來迄今14年,雖然民進黨、國民黨輪流執政,但光“經濟部長”就換了10個人,可見與人民生計有直接關聯的“經濟部”折損率之高。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臺灣民生物價飆漲,人民自然怨氣沖天,“總統”、“行政院長”、“財經首長”首當其衝,民調支援度自由落體下墜乃必然之理。前任“經濟部長”施顏祥因油電雙漲政策下臺,接任者張家祝是交通界出身,與經濟業務並無直接關聯,今年所發生的反服貿學運、核四爭議、自經區條例,乃至高雄氣爆事件,已使張家祝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加上民進黨“立委”的當眾羞辱,張家祝請辭可説“早死早超生”,受不了廚房的熱就趕快滾;更何況氣爆事件如血滴子般亂竄,引刀一快扛起責任,何嘗不是替長官分憂解勞?

  高雄市長陳菊爭取連任,本來是“穩坐釣魚臺”,然而,高雄氣爆事件如同變化球一般,投下了一個不確定因素。陳菊已因救災晚半拍備受質疑,加上箱涵暗藏管線市府官員的確知情,又有公文為證,陳菊形象受傷不輕。楊秋興目前擔任“政務委員”與南部中心主任,有發言權與執政優勢,楊秋興是否運用氣爆救災而鹹魚翻身,陳菊可説備受威脅。因為選舉因素的介入,未來災區重建命運勢必成為陳、楊兩人的競技場,選民必定張開眼睛審視二位候選人的災害控損能力。

  高雄氣爆事件如同震央,也對臺灣各地選情産生漣漪效應。比如國民黨籍新北市長朱立倫就發言力挺不同黨籍的陳菊,“做自己”而與馬英九、江宜樺“柔性切割”。吳敦義曾經擔任高雄市長,畢竟也要承擔“歷史共業”責任,必須表達道歉之意。“立法院長”王金平是高雄地方派系出身,卻堅拒出任楊秋興的競選總部主委,馬王心結未解,楊秋興居於下風,王金平何苦去收拾爛攤子?從以上例子可見,每一位政治人物都有其盤算,或者趨吉避兇,或者硬著頭皮概括承受。民主政治的特點之一是:政治事業就是表演事業,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政治人物不可能永遠高高在上,必須關注民意之走向。(胡忠信)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