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佔領“立法院”事件在上周收場。香港大公報14日刊發評論稱,回顧過去20多天,民進黨人士對“佔院”的反服貿人士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文章認為,臺灣民眾對民進黨在“佔院事件”中的“賣力表現”並不買賬,也使民進黨人欲藉國民黨失分而拉抬自身聲勢的美夢泡湯。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下月舉行黨主席改選,加上年底臺灣舉行地方“選舉”,民進黨一眾參選人藉反服貿抗爭和“佔院事件”大出風頭,更盤算趁國民黨聲勢低迷之際,提高曝光率和知名度。不過,民進黨的如意算盤恐怕打不響了。
島內民調顯示,與3月下旬相比,民眾對國民黨好感比率增加3.8%、反感比率微降0.3個百分點,但對民進黨好感比率則減少3.9%、反感比率陡增7.0個百分點,反映臺灣民眾對民進黨在“佔院事件”中的“賣力表現”並不買賬,也使民進黨人欲藉國民黨失分而拉抬自身聲勢的美夢泡湯。
臺灣部分民眾對兩岸服貿有疑慮,進而掀起反服貿運動,確實會影響國民黨當局的聲望,但根據最新民調,不滿意國民黨當局的民眾卻沒有轉而支援民進黨,反映了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表現也不認同,主要是因為民進黨作為最大在野黨,在連輸兩次臺灣“大選”後,至今也沒有制訂出務實可行的兩岸政策。
尤其在服貿協議的問題上,民進黨一昧製造錯誤資訊、杯葛“立法院”審查。這種“只會破壞、不懂建設”的行徑讓臺灣民眾對民進黨是否具備執政能力頗為懷疑。
民進黨堅持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查服貿協議,其實是暗度陳倉之舉,企圖使“兩國論”合法化。其提出的監督條例的名稱是“臺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把“臺灣”與“中國”並列,“臺獨”陰謀昭然若揭。
在2008年和2012年臺灣“大選”,國、民兩黨在島內事務的政見方面大同小異,主要的區別在於兩岸路線:國民黨支援“九二共識”,民進黨則死守“臺獨”黨綱。而兩次“大選”民進黨均敗給國民黨,顯示臺灣主流民意並不認同民進黨的“臺獨”路線。
如今民進黨竟藉審查服貿之機,行“臺獨”之實,無異於“自曝其短”,令臺灣主流民意再次質疑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擔心民進黨若再上臺,兩岸關係又陷入緊張對立的局勢。
近年民進黨一些人陷入一種迷思,認為只要國民黨失分,便意味著民進黨得分。這種守株待兔式的不思進取的思維方式使民進黨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反省機會。其實,2012年“大選”民進黨再次敗北,已經宣告其靠國民黨出錯而重登執政舞臺的策略是完全失敗的。
臺灣近期發生史無前例的“佔院事件”,倘若民進黨因此認為島內主流民意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産生動搖,而趁機大搞“臺獨”,那顯然是錯判形勢了。(朱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