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學者:學生佔立法機構 錯把“民王”當“民主”

2014年04月04日 14:1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學運總要保留可與“政府”談判的空間,才能談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然而,這次學運一直沒有絲毫讓步的想法,無異關閉了與馬英九對話的大門,實質上使這次運動變成“少數霸權”。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撰文説,這場學運“先標舉民主,卻違反民主”,已使自己陷入困境。真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民主”就是自己有説話的自由,但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見;如果將自己的意見視為對他人的命令,並以挾制的手段脅迫他人屈從,那就是“民王”,不是“民主”。

    服貿協議是一爭議性議題,民調顯示支援者及反對者不相上下;且程式爭議大,實質爭議較小。這場學運使民眾有了聚焦于爭議的機會,但服貿協議的法制結論為何,仍須待民主機制決定,不能決定於任何“民王”的命令或挾制。

    學生之所以能佔據並挾制“立院”,其實是因政治上的寬容與投鼠忌器的現實顧慮;但就民主法治言,這樣的行為絕無正當性。若學生竟將這種“民王”行徑視為“民主”,不啻是在試探人民的善意與耐性。

    其實學運學生及其訴求,完全沒有代表臺灣人民的正當性。學生誇言“青年學生開始治臺”,根本就是假借“反服貿”以遂其“反民主”的霸權作為。所以,在學運喧鬧十多天后,島內多方反對聲音已陸續響起。

    江宜樺和馬英九先後發表公開談話,卻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主張。其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一直未能將社會上支援服貿的沉默力量當成後盾,卻讓自己的神經被學生掐在手裏。

    隨著佔領“立法院”運動成了看不到盡頭的虛耗戰,讓原本沉默的大眾,決定不再沉默。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方不致高喊反服貿,卻不知服貿何物;強調捍衛民主,卻從校園到網路都凝塑了不容異見的氛圍;標舉“公民不服從”,卻徒見挑戰法律的不服從,而未看理性負責的公民。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高旭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