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攝影: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兩岸經貿關係、黨對黨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先易後難、逐漸拓展的過程,兩岸政治談判也可以通過先易後難的方式,以行穩致遠之態鑿冰拓路。
國家主席習近平6日上午在印尼巴厘島會見臺灣APEC會議代表蕭萬長一行時表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習近平在“習蕭會”的談話,釋放出希望啟動兩岸政治談判的明確訊號。
兩岸儘早開啟政治談判已具備基本條件。一方面,兩岸擁有基礎性共同認知。中華民族是兩岸民眾共同認可的共同體分母,“九二共識”是兩岸有識之士堅守的共同體理念,兩岸業已機制化的對話管道,也可為政治談判提供有效平臺,展開政治談判不存在難以跨越的障礙。
另一方面,兩岸經濟蛋糕已經做大。自2008年5月以來,從貿易交往到經濟融合,兩岸已形成經濟共生關係,雙邊貿易額也達到了近1700億美元的規模。各個層面人員往來的頻繁,利益交集面的擴大,已然為兩岸共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奠定了基礎。
還要看到,針對兩岸共同利益的外部挑戰正在不斷增多。這特別表現在事關兩岸核心利益的海權博弈上。兩岸的政治共同基礎一日不能夯實,借兩岸政治分歧以牟利的風險就一日不能消除。
事實上,自兩岸關係破冰解凍以來,大陸方面已經在多方面為創造政治談判氣氛做出努力。比如,對於臺灣地區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正常的國際活動空間等要求,做出了適當安排。在“習蕭會”之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以簡短寒暄的方式,首次疏通了臺辦與臺灣“陸委會”溝通的渠道,雙方還同意建立直接聯繫,並推動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從兩岸共同利益出發,臺灣有必要體會大陸的誠意,並努力做出積極回應。
誠然,兩岸的政治分歧問題積累日久,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消除。在種種考量下,不統不獨、擱置政治談判議題成為臺灣的臨時性選擇。但是,一個政治共識缺席的兩岸架構,不利於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海闊潮平,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架構的完整。兩岸經貿關係、黨對黨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先易後難、逐漸拓展的過程,兩岸政治談判也可以通過先易後難的方式,以行穩致遠之態鑿冰拓路。
歷史上的國共合作,書寫了中國近當代史的進程。建立在政治共識基礎上的兩岸合作,也必定能書寫新的可觀歷史。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