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首頁  >   每日新聞  >   時政新聞  >   正文

21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哪些政策信號?

2014年11月17日 08:43: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2年11月16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研究部署。兩年來,中央政治局已先後召開21次會議(含一次專門會議,不含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作為黨的日常重大決策中心,中央政治局通過會議傳遞的三大政策信號值得關注。

  信號1

  深化改革力度加大 要從自身改起

  在兩年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先後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此外,中央政治局還分別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召開前夕,聽取《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全會審議。

  以上十余項改革方案,涉及政府職能轉變、反腐敗體制建設、央企負責人薪酬調整、財稅體制改革等內容,有八成均與政府自身有關。其中以國務院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以及財稅體制改革最受關注。

  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稿。會議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緊抓好。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

  這是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最先討論的改革方案,體現出政府首先要“自我革命”的決心。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小平表示,行政管理體制上的改革促動了思想認識層面的開放和解放,抓政府職能改革和制度創新,可以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開好頭。

  該方案在當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批。6個月後,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審議通過《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繼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進行改革探索,大膽創新。

  2014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3個月後,6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會議指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是一場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是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制度創新。這次會議還明確了三項重點工作: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和調整央地財政關係。

  “財稅體制是國家治理基礎的重要支柱,政府的每個行為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都與財稅收支有關,俗話説‘以財運政’”。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財稅體制改革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先行的重要角色,甚至是基礎性角色。

  今年8月31日,財稅領域的“龍頭法”《預演算法》完成首次大修,將於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無疑會大幅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程。

  信號2

  中國經濟挑戰和機遇並存 調控手段推新

  新一屆中央政治局迄今已召開過6次會議分析經濟形勢。中央政治局討論經濟工作通常選擇在年初、年中和年尾,或在一個季度經濟數據公佈之後,其中尤以承前啟後的年中會議傳遞的資訊最為豐富。

  從兩年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可以看出,中央高層始終對中國經濟前景抱有信心,對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但同時不斷強調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以及提高風險意識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4日,本屆中央政治局召開的第二次會議指出,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同時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各種挑戰不能低估。

  2013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下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態勢。

  到了2013年年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挑戰和機遇並存。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具有不少新的有利支撐和難得機遇。

  2014年以來,中央政治局已先後召開3次會議研究分析了經濟形勢。

  2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複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迴旋餘地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具有良好基礎。

  僅過了兩個月,中央政治局再度召開會議分析經濟形勢。一季度內連開兩次會議討論經濟突顯增長的下行壓力。會議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困難與壓力,認為外部環境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一些困難不容低估,潛在風險需要高度關注。

  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國內外環境相當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記者觀察,中央政治局在部署經濟工作時,多次強調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著力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創新調控手段。

  上述今年7月召開的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提出“定向調控”,要求有效實施一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政策措施,加快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妥善防範化解風險,不斷改善民生工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實施定向調控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是區間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區間調控的深化。目前,從“定向降準”發展而來的定向調控,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新思路。

  “如果説總量調控像‘大水漫灌’,定向調控則似‘噴灌’‘滴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與總量調控不同,定向調控強調差異化和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強基礎、補短板,精準發力,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信號3

  抓作風“一年接著一年幹” 反腐敗會長期持續

  2012年12月4日,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獲審議通過。自此,抓作風建設的議題從未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缺席。

  八項規定包括深入基層、簡化接待、改進會風、改進文風、規範出訪、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表及厲行勤儉節約等方面。會議強調,制定這方面的規定,指導思想就是從嚴要求,體現從嚴治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關係黨和人民事業成敗。

  監督八項規定落實情況的“規格”也相當高。前述會議指出,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要定期督促檢查,每年年底通報執行情況,並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彙報執行情況,對違反規定的要進行處理。

  在改善作風方面,本屆中央政治局推行的另一項引人注目的工作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決定宣佈于2013年4月1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要求,要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作為切入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中央對此次活動高度重視,並在兩個月後首先在中央政治局開展。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以專門會議的形式對照檢查各成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情況,討論研究加強作風建設的措施和制度。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準,善於觀大勢、謀大事,全面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和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5點要求。

  “尚儉戒奢”還上升到制度層面。當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並同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對黨政機關經費管理、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資源節約做出全面規範,從源頭上狠剎奢侈浪費之風。

  2014年1月24日,在八項規定推行滿一年後,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但同時強調要清醒認識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變工作作風的長期性複雜性,堅決打好改進作風這場攻堅戰和持久戰。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2013年6月開始,到2014年9月底基本結束。最近一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活動進行了總結,認為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黨員幹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現了黨中央提出的要求,達到了預期目標。

  在反腐敗方面,2012年和2013年底的最後一次會議,中央政治局都聽取了中央紀委的工作彙報,並研究部署次年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兩次會議都用“嚴峻”來形容當下反腐敗鬥爭形勢,也都要求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個別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嚴重違紀違法。一年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2013年的黨風廉政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後還要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使領導幹部不敢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