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祖國統一邁出歷史性大步伐:統一偉業譜華章

時間:2009-10-07 08: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勇)60載風雨歷程,60載壯麗詩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領導和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以創造性的大戰略,推動祖國統一進程邁出歷史性的大步伐: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中華民族洗刷百年屈辱,“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成功實踐;兩岸關係從隔絕、對峙走向交流、對話,排除各種艱難險阻,掀開和平發展的歷史新頁……

  在迎來新中國60華誕之際,中華兒女從未像今天這樣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充滿信心。

(一)

  1842年8月,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在炮口下被迫與英國侵略者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祖國的神聖領土——香港島被割讓。此後,九龍、“新界”又相繼被割讓和租借。

  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如同昂揚的號角,香港回歸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開始了一個更加團結、更加輝煌的新時代。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反抗、鬥爭,捐軀、流血……直到愛國主義的旗幟被中國共産黨高高舉起,中華民族才找到了實現國家統一和強盛的必由之路。

  在民族危難中誕生的中國共産黨,義無返顧地擔當起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經過28年浴血奮鬥,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邁出了祖國統一的歷史性一步。

  面對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毛澤東曾幽默地説:“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他明確宣佈“廢除賣國條約”,決定了香港、澳門問題必將得到解決。

  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人冷靜思考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收回香港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民族振興的象徵,是為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因此要用和平方式解決。

  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鮮明提出了對香港實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中國政府明確宣佈:“香港、澳門這類問題,我們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以偉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膽略,就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這一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運用,為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開闢了切實可行的道路,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爭端提供了嶄新思路。

  從這一構想出發,中國政府提出了12條對港方針,並以此為基礎,與英方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近兩年半之後,1987年4月,中葡兩國正式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確定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零點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妥善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確保了香港、澳門平穩過渡,實現了香港、澳門順利交接,進行了開創性實踐,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把按照“一國兩制”方針管理好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確定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進一步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祖國統一的風雨歷程,生動詮釋著這樣一個真理: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華兒女對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夢想之火才能灼灼燃燒,照亮如日升騰的民族復興壯美畫卷。

(二)

  香港。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飄揚在維多利亞港的碧海藍天之間,港交所的大螢幕不停刷新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

  澳門。高高聳立於南灣的旅遊塔,如今已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從這裡俯瞰澳門全貌,三座跨海大橋飛架南北,恰如巨龍橫臥、蓄勢待發……

  回到祖國母親懷抱中的香港、澳門,繁榮穩定,活力迸發,成功實踐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祖國統一大道上樹起不朽的豐碑。

  從1997年7月1日零時,五星紅旗在香港夜空中高高飄揚的那一刻起,一場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先例的偉大實踐,就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拉開帷幕。

  回歸祖國10多年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援下,在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全體市民共同努力下,香港經濟保持充沛活力。今天的香港,樓市、股市、匯市暢旺,財稅收入創新高,繼續保持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的特色,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連續10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同樣,澳門不斷克服挑戰,自我完善,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本地區生産總值由回歸前連續4年的負增長,迅速實現正增長,回歸後前6年年均實質增速超過11%,目前澳門每人平均GDP已超過3.6萬美元,澳門同胞正在團結一心、化危為機,加快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的前程看好……

  與此同時,香港、澳門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繼續得到尊重,法律也維持基本不變,兩個特別行政區全面行使憲法和基本法授予的各項權力,居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已成為生動現實。

  回歸祖國大家庭後,香港、澳門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港澳同胞得以分享偉大祖國的崇高國際聲譽,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女士,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援下,成功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成為執掌聯合國下屬國際組織的第一個中國人。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行,讓香港再次走進全球的聚光燈下,向世界展示“一國兩制”的成功和精彩。

  “一國兩制”構想提出之初,美國《財富》雜誌斷言:香港回歸之日,就是香港“死亡”之時。而在香港回歸祖國10週年時,《財富》的姊妹雜誌《時代》週刊得出了新的結論:“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香港、澳門同胞有能力管理好、治理好香港和澳門;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能力把香港、澳門的事情辦好,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能夠把“一國兩制”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並不斷書寫“一國兩制”偉大事業新的篇章。

(三)

  金門。燦爛的陽光,寧靜的海水,綿延的沙灘……這座見證了兩岸關係潮起潮落的小島,半個多世紀前曾炮聲隆隆。如今,這裡揮別了硝煙,正暢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清新空氣。

  昆山。昔日的農業縣如今已成為臺商投資、創業、發展的“桃花源”,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臺灣企業3.8家,臺資經濟佔大陸吸引臺資的1/9,兩度雄踞大陸“百強縣”榜首。兩岸同胞在這裡共同凝聚互惠雙贏、和諧相處的同胞情誼。

  1949年後的數十載,臺灣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人員往來和通郵、通航、通商全部中斷,兩岸同胞咫尺天涯。多少親人生離成了死別,多少骨肉小別成了永訣。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詩人余光中寫于上世紀70年代的名作《鄉愁》,道盡了無數臺灣同胞的思鄉情懷。

  所有中華兒女無不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站在全民族的立場上思考、謀劃統一大局。

  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吹響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號角。

  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同志關於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95年1月,江澤民同志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次講話精闢闡述了鄧小平同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和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

  進入新世紀之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在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一系列對臺工作新主張,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作為,推動兩岸關係逐步邁入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

  在黨和國家對臺方略引領下,經過兩岸同胞共同努力,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從隔絕對峙走向交流對話,克服艱難險阻,沿著和平穩定的方向不斷前行。

  1987年10月,在黨的新時期對臺方針政策影響和推動下,在兩岸同胞特別是在臺灣同胞強烈要求下,臺灣當局作出開放臺胞回大陸探親的決定。11月,臺胞周純娟成為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第一人。從此,隔絕兩岸同胞的閘門被打開。“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兩岸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匯成滾滾洪流。

  1992年,兩岸分別授權的團體海協會、海基會達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于1993年舉行首次“汪辜會談”,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談,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確立了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指導方針,在兩岸和國際社會引起巨大反響。一個多月後,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兩黨領導人舉行歷史性會談並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為改善兩岸關係注入春天的氣息”。

  隨後,國共兩黨持續交流對話,兩黨有關方面多次舉辦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許多重要共識,對推動兩岸關係擺脫危機,實現歷史性轉折,邁入和平發展軌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3月,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臺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

  5月,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會談,達成廣泛共識,促成了中斷9年的兩岸制度性協商迅速恢復,並接連在北京、臺北、南京舉行了三次重要會談,相繼簽署了攸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海運、空運、郵政合作、食品安全、金融合作、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等9項協議,並就大陸資本赴臺投資事宜達成原則共識。

  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同步實施,銀燕展翅、百舸爭流、鴻雁傳書……兩岸同胞翹首以待30年的兩岸直接“三通”化繭成蝶。

  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嶄新局面漸次展開在兩岸同胞眼前。

(四)

  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2008年底,兩岸貿易額累計超過8570億美元,祖國大陸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截至2009年上半年,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到5140萬人次;截至2009年9月5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累計已達45萬人次,今年內有望超過60萬人次。

  兩岸文化交流已遍及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文物、民俗等各個領域,在兩岸民眾間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

  2008年北京奧運,海峽兩岸中華兒女同赴一次美麗的相約,同書民族復興的新篇章,共襄盛舉,共用榮光。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臺灣“莫拉克”風災等危難時刻,兩岸同胞守望相助、風雨同心。

  “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已成為兩岸同胞的普遍共識。胡錦濤同志關於“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的重要主張,在海峽兩岸深入民心。

  憶往昔崢嶸歲月。兩岸關係良好局面得來不易。曾幾何時,臺灣當局的一系列“臺獨”挑釁和冒險活動,一次次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

  在種種複雜因素和艱難險阻面前,全體中華兒女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一次次挫敗“臺獨”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有力維護了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

  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我們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瞭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

  中國人民維護臺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日益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援,世界各國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不斷鞏固和發展。

  回溯60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昭示我們:“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違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必然遭到兩岸同胞共同反對,註定會以失敗收場。繼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展望未來,胡錦濤總書記為兩岸關係發展指明瞭繼續前進的方向:我們一定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我們應該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困難和阻礙,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緊緊依靠兩岸同胞,就一定能夠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