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5日電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4日在臺北舉行第二次“陳江會談”,簽署四項協議,兩岸大“三通”即將正式實現。臺灣和香港各大報章今日廣泛大篇幅報道,並紛紛發表社論評述這一“劃時代的大事”,期待兩岸共創經濟榮景。
四通:海空直通,還要“想得通”
臺灣《聯合報》社論説,“三通”這個出現在兩岸間已有三十年的名詞,昨天終於在江丙坤、陳雲林簽字後實現。通航、通郵、通商,這是人貨及訊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兩岸朝野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想得通”!其實,二十年前,自蔣經國開放“老兵探親”後,兩岸三通即已啟動;唯海空皆通,卻並未“直航”。昨日簽署,不是為了“通航”,而是為了“直航”。直航之所以蹉跎延遲了二十年,可見兩岸朝野皆有“想不通”之處,但並非“不想通”。
文章説,可見,這二十年的激蕩翻騰,已使兩岸漸漸“想通了”,直航遂亦順理成章。因此,昨日江陳會的簽署,三通並非最重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應是協議達成所反映的兩岸思維的重大調整與改變。也就是説:“想得通”比“三通”的成就更大!
正面看待江陳會談的四項協議
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稱,兩岸海基、海協在十數小時內即順利簽署完成四項協議,包括航運、海運、郵政合作與食品安全機制,對兩岸關係而言,這是一份歷史性的文件,代表十數年未決的兩岸三通將在四十天文件生效後,正式上路;對兩岸人民而言,立即可見的時間成本與飛航成本即刻降低,初步估計每年至少節省逾三十億元(新台幣)。
文章説,兩岸關係走來二十年,從早年的開放老兵探親,進一步經貿交流,走到今日,兩岸時間、空間乃至心理真正拉近到幾乎沒有距離,這是劃時代的大事,想想看,未來從臺北到上海,一個半小時的航程,早上往、晚上返,白天開會、晚上就能回家吃消夜。所有在大陸設廠的老闆們,都能重新思考“家”與“事業”的安頓方式,對臺灣而言,利當然絕對大於弊。
文章稱,人民的共同利益,本來就該是政治人物應該置放心頭的最優先事項,正面看待江陳臺北會談四項協議的成果,兩岸確實可以共創經濟榮景。
惟有內外兼修才能創造兩岸雙贏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説,備受矚目的歷史性“江陳臺北會談”,按照預定進程,已于昨天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並針對航運、海運、郵政合作與食品安全機制等四項議題簽署正式文件。此舉不只將使相關四項議題的兩岸交流互動呈現新局,後續效應更將使兩岸進入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相輔相成,再難區隔切割的嶄新境界。
文章説,二次江陳會在順利簽署四項協議文件後,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兩岸的全面三通,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下一步的協商議題,勢必聚焦于進一步擴大雙方的經濟合作,實現兩岸更大規模的雙贏。不過,因為重點在於追求雙贏,兩岸關係的進程更需步步為營才可能成就步步為贏。
三通擴大兩岸經濟合作潛力
香港《大公報》的社論指,昨日在臺灣舉行了兩岸間的一次歷史性會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經會談後,對兩岸海運、空運、郵政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識,同意落實客貨海運直航、郵件直接傳遞和擴大、改進航空直航等,給兩岸交流帶來了重要的突破,加上早已開放的大陸赴臺直接投資,通郵、通商及通航的大三通將可實現,令兩岸交流可加快向深度、廣度發展。這除了巨大的經貿意義外,其政治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一直以來“三通”成了臺灣島內贊成與反對跟大陸深化關係的爭議焦點,今次能在此項突圍,將有利於長遠的兩岸政治走近。
開啟“三通”時代 加深兩岸交流
香港《文匯報》社論説,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昨日在臺北分別代表兩岸在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4項協議文本上簽字。這是兩會首次在臺灣進行協商並取得實質性成果,不僅標誌著兩會溝通管道進入制度化、常態化模式,正式開啟兩岸“大三通”時代,有助兩岸更緊密合作,攜手抵禦全球金融危機,創造雙贏的未來。
文章説,陳雲林一行在臺灣的成功訪問,將大陸方面改善兩岸關係的願望和誠意,直接傳遞給臺灣人民,受到島內多數民眾的認可和歡迎。此行將進一步增進兩岸互信和了解,加深兩岸交流,對於今後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兩岸經絡進一步打通
香港《明報》社論稱,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歷史性訪問臺灣,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舉行第二次“陳江會”後,兩人簽署了航空、海運、郵政合作和食品安全機制等4項協議,兩岸實現全面三通,再邁進一大步。兩岸經絡打通之後,今日舉行的金融和工商航運兩場座談會,顯示朝著更深層次經濟整合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