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報熱評陳雲林訪台:兩岸關係和解與合作新里程

時間:2008-11-03 08:31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11月3日電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今日率團訪台。臺灣各大報章今日紛紛刊發社論,評述“江陳”臺北會談的歷史意義,並期待會談取得成果。有評論就指出,陳雲林的來臺,象徵著兩岸關係由衝突與對抗進步為和解與合作的新里程。

  臺北江陳會:和平共榮是歷史的方向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海協會長陳雲林今日率團來臺,這是六十年來深具里程碑意義的兩岸大事。倘各方目光僅投注在陳雲林來訪時的臺北街頭擾攘,恐怕只是見樹不見林;若能將視野拉高放大至一甲子以來的宏觀時空架構,始能看出臺北“江陳會”在大歷史中的奇峰突起。

  文章説,將臺北“江陳會”置於六十年來“歷史與現實”的坐標點上,可以看出兩岸互動有一條由隱而顯、由微而著的主軸線,那就是“民意與和平”。

  文章認為,兩岸“和平共榮”應是民意的共同歸趨,也必是歷史的方向。民意嚮往和平,兩岸均須回應民意。兩岸當局只要堅持“和平”的最高原則,兩岸的互動即可能滿足“共榮雙贏”的民意;而兩岸當局只要多置心力於“共榮雙贏”的民意,兩岸的“和平”即得以維繫。

  文章説,今日臺北“江陳會”所站的“歷史與現實”的坐標點,卻無疑是正面的、進取的,也是足可慶倖與肯定的。可見,愈是經歷摩擦衝撞,愈能淬礪探索出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和平共榮”。

  《中國時報》:務必讓江陳會談導向正面發展

  《中國時報》社論説,隨著海協會長陳雲林今天到訪,江陳臺北會談的啟動已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在未來的兩岸關係史上,這場歷史性的會談會有怎樣的結果與意義,未來這幾天的發展,很快就會給我們一個答案。

  文章説,首先,終究不要讓這場江陳會談淪為一場憾事,最起碼該讓它導向正向的發展。如果因為某些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為兩岸關係發展投下無可預知的變數,恐怕是誰也不樂見的結局。所以民進黨如果強調要和平抗爭,那麼恐怕就得梳理好綠營內部的步伐,否則發生任何後果都得概括承受。

  其次,要儘量回歸到這次江陳會談的真正主軸,切莫因為若干旁支的問題,模糊了整個焦點。畢竟兩岸事務性會談的結論是否順利達成才應該是重點。

  文章説,無論未來的歷史會如何評價,“江陳會談”都會是兩岸長期互動中的一次重要的轉捩點,任何一方的參與者都會在這幾天留下他們的軌跡,重點還是在於:臺灣未來的發展,能否因此走得更寬廣!

  臺灣《經濟日報》:期待二次江陳會方圓有度

  臺灣《經濟日報》社論説,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今天抵臺,明天將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舉行第二次江陳會談,並簽署海運直航、包機常態化、通郵及食品安全四大協議。

  文章説,陳雲林訪台,對兩岸關係、臺海和平、區域穩定都具有高度意義,廣受國際矚目。總體上,兩岸關係正常化是臺灣經濟所需,我們歡迎陳雲林來訪,也期待臺灣民眾待之以禮,但更期待二次江陳會方圓有度,彼此勿失禮也勿失節,為持續的良性互動繼往開來。

  臺灣《工商時報》:陳雲林來臺協商參訪的歷史意義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説,眾所矚目的海基會與海協會臺北會談,今天將隨著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一行六十人抵臺而正式登場。在這規劃的五天訪台行程中,陳雲林會長等一行人,將與臺灣相關單位簽署有益兩岸經貿發展的四項協議,也將借著金融等座談會的召開,凝聚海峽兩岸共識與力量,共同因應金融危機,更重要的是,陳雲林的來臺,象徵著兩岸關係由衝突與對抗進步為和解與合作的新里程。對陳雲林會長等一行人的千里跋涉來臺協商參訪,我們預祝順利成功。

  文章説,在四項協議的簽署與金融等座談會召開的背後,陳雲林的來臺其實具有非常強烈的歷史意義。文章説,以往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雖曾多次會面晤談,但見面地點在新加坡和大陸,曾經那麼一次汪道涵有機會來臺,卻遭李登輝以“兩國論”破局,隨著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大行其道,海峽兩岸的關係更由冰凍而對立甚至對抗。如今,雖然馬英九政府執政不過五個多月,但兩岸誤會冰釋、解凍,甚至熱絡至官員坐上談判桌進行協商簽約,兩岸關係的進步幾可以用“日新月異”形容。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