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4日電 民進黨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最近主導通過島內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中的“國語文”等領域課綱草案。根據草案,將來臺灣中小學課綱中將把“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對於這一“去中國化”伎倆,島內專家、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這項“課程綱要修訂”目前已通過了國語文、英語、“原住民語”、綜合、健體等5個領域的修訂草案,預計今年可完成全部18個領域的修訂,新的課程綱要最快將在2010年正式實施。據了解,課程綱要主要是給編訂教科書的人看的,因此未來由書商編出來的臺灣中小學課本很可能會與課綱採取一致的用詞。
對於當局這一“去中國化”動作,島內專家學者、教師、家長代表和媒體輿論大加撻伐,認為這麼重大的修改應該公開並讓社會廣泛討論,否則只會引發教學混亂;同時更強烈指責當局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臨近時耍這種小動作,意在操弄選舉。
曾任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國語會”負責人的李鍌認為,當局非要把“國語文”改為“華語文”的做法是意識形態作怪,主要原因是當局認為“國語文”是指北京音係的語言與文字,所以想要丟棄這個概念。
臺灣《聯合晚報》就此刊文指出,語文的稱謂主客有別,當臺灣人不再説“我會説標準的國語”,而改口自誇“我會説流利的華語”時,豈不隱隱然以外國人自居了?文章強調,臺灣當局故意跟中國文化作切割,會産生慢火細燉的“煮青蛙效應”,使臺灣下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在不知不覺間消逝。
對於將“中國文字”改稱“漢字”,臺師大教授簡明勇説:“中文絕不等於漢字,那不然中文系都改成漢字係好了。”臺灣“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認為,閩南語等地方語言也同樣使用漢字,用“漢字”來替代“中國文字”的概念並不妥當。謝國清感嘆,當局一連串“去中國化”動作,已讓家長從不耐煩變成厭惡,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應減少社會對立,不能反而激化它。
著名詩人、“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則表示,語文要如何演變,應順其自然。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只有“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