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奧運聖火不赴臺 扁當局只能走險棋

時間:2007-08-23 14:10   來源:SRC-9

 



北京奧運火炬接力路線圖

  
  
北京奧組委明確表示,明年奧運會聖火火炬接力計劃經國際奧會批准,路線不應有其他變化。
  
  香港中評社今天刊載社論説,奧運聖火還有沒有機會入臺,這是近期來兩岸一直關注的問題。自扁當局玩得過了火,導致奧運聖火被卡住後,臺灣民眾極為不滿,扁當局也試圖重新解套。但是,看來國際奧會和大陸不吃這一套,日前的消息透露,已向扁當局關閉了協商大門。如此一來,扁當局只能以走險棋應對這一敗局了。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日前在北京指出,如果臺灣不接受已確定的2008年奧運會聖火火炬接力方案,奧運聖火火炬將不會赴臺灣,大陸奧委會也不再和中華臺北奧會協商。于再清是日前在歡迎“兩岸同胞攜手迎奧運”青年交流活動上對記者做此表示。他説,北京奧組委已將明年奧運會聖火火炬接力計劃呈報到國際奧會,並經國際奧會批准了,路線不應有其他變化。大陸不會有新的方案,因北京方案已推出,不需要再做什麼新的方案。兩岸沒有就奧運聖火傳遞路線再進行協商,而且最後時間已過。

  社論指出,這是奧運聖火入臺問題遭遇意想不到的、扁當局出爾反爾的阻撓之後,大陸有關部門最為明確的表態。仔細分析,于再清的話透露了三種情況:一,自4月至今,兩岸相關機構系列的溝通均告無效,兩岸各説各話,沒有交集。二,扁當局的體育為政治服務的立場沒有絲毫鬆動,而且也不可能鬆動。三,國際奧會與中國大陸立場一致,對原計劃也不願意做任何變化。四,扁當局肯定是協議在前,翻案在後,沒有道理。五,兩岸奧委會沒有再坐下來商討解決方案。

  據中國評論通訊社報道,針對北京奧運聖火傳遞臺灣路線引發的爭議,國際奧會澳洲籍資深委員高斯伯(Kevan Gosper),8月13日語氣強硬地向國際媒體發聲,公開警告代表臺灣的中華臺北奧會,倘若臺北不配合國際奧會與主辦國中國大陸所安排之聖火傳遞路線,“就退出國際奧會(get out of the committee)。”高斯伯的強硬態度,其實早已預告了扁當局目標的流産。

  社論分析指出,國際奧會與北京奧委會已經對臺灣奧會正式閉門謝客。下一步怎麼辦?扁當局有三種棋子可以選擇:

  第一種棋子,幡然改過,重回當初協定好的計劃,接受原來的方案,於是無需協商即可以解決問題。扁當局按兵不動,是否考慮到了這樣的因素?扁當局其實明白,商討下去也不可能改變原方案,故無需做大動作。如果這樣,奧運聖火入臺的問題仍然可以解決的。但是,這種棋子選擇是否扁當局的首選,實在是存疑的。

  第二種棋子,頑固到底,以選舉政治利益為考量,根本拒絕聖火入臺,並要借此動作上演苦肉計,對國際社會凸現悲情,對臺灣內部最大限度刺激極端民意的情緒。當前,扁當局在對許多問題的思考上,都具有自殘自虐的性質,常常把雙輸當作雙贏,把悲情當作寶貝,這是一般人難於理解的。這種棋子,有可能是扁當局的首選。

  第三種棋子,火上澆油,百上加斤,採取最為極端的措施,不僅拒絕奧運聖火入臺,甚至預先聲稱拒絕參加北京奧運會,成為全球唯一抵制奧運的地區,而且要在明年3月投票選舉之前把政治風暴刮到最高。如果3月之後能執政,如何圓場再説,如果不可以執政,爛攤子留給國民黨收拾。這種棋子極其險惡,但是扁當局未必不敢下決心。

  社論認為,扁當局在奧運聖火及北京奧運會上走險棋,這是我們的看法,對扁當局而言,不是險棋是活棋。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內部有利自己選舉的支援因素。二,能在最大程度激活國際關注臺灣前途命運的輿論。三,能在最大程度激活美國政界支援扁當局勢力對華的憤怒情緒。

  有記者問,這是否意味是臺灣失去參與奧運的機會?于再清説,不是,只是失去火炬繞境臺灣的機會。由此可知,大陸方面分得很清楚,奧運聖火入臺受阻,但不妨礙臺灣參與奧運會,在這一個方面,大陸不會採取任何不利措施。大陸的有關態度,我們是相信的。作為大陸而言,最大的心願是能夠獲得臺灣有關機構的配合,兩岸體育界密切合作,在體育盛事上共同為兩岸人民增光。

  但是,如果大陸不做好應對措施,這樣的局面未必能夠到來,反而在奧運會上遇到不必要的兩岸政治鬥爭麻煩。所以,大陸必須做到三個講清楚:

  一,中國大陸要反覆地不厭其煩地向國際社會解釋清楚有關問題,讓國際社會聽得懂,看得清問題的實質何在!北京奧運會是國際體育盛會、是中華民族盛會,不是兩岸政治鬥爭的競技場。

  二,大陸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向臺灣民眾講清楚,讓民眾理解大陸的基本態度。奧運會不僅僅是比賽,應該為臺灣民眾創造更多的接近北京奧運會的機會。尤其是要為臺灣媒體現場採訪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三,大陸還有必要向大陸民眾講清楚,扁當局對待奧運聖火的態度和對待北京奧運會的態度畢竟是極少數政治人物的態度,其代表不了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無論扁當局如何借此挑釁兩岸關係,絕不可被激怒上當。

(編輯:曉章)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