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點30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説,“一國兩制”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牢牢堅持這項基本國策,是實現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整體和長遠利益,符合外來投資者利益。
今天是澳門回歸15週年。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在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平穩增長,社會和諧穩定,市民安居樂業。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澳門回歸以來,“走上了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
澳門回歸15年,澳門特區政府在奠定其政治發展的“一國兩制”基礎方面成就卓越,光彩照人。首先,建立了特區與中央人民政府,實現了特區與中國內地之間政治上“互信”和“良性互動”的“政治優勢”。與此同時,建立了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對於中央政府和中國內地“不干預”其內部事務的“高度信任感”;建立了中央政府和中國內地對於特區和特區政府“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高度信任感”。所有這些,都為建設新澳門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澳門回歸15年,“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施行,今天,“一國兩制”的“基本法”在“新澳門”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澳人治澳”、“愛國者治澳”的觀念深入人心。澳門特區政府積極宣傳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自覺培育自覺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觀念、自覺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觀念,並作為其施政的“重中之重”。由於各種形式的“愛國愛澳”和“基本法”教育常抓不懈,新澳門、新觀念在澳門已經蔚然成風。
澳門回歸15年,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都是優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這也是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以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第一號的焦點問題”。在經濟發展上,回歸後的澳門贏得“好評如潮”。在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支援下,不斷克服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種種困難,使澳門經濟得到快速復蘇和振興,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
澳門回歸15年,“一國兩制”在澳門的逐步成型、成熟,正是建立在澳門經濟發展“陰轉晴”和全面繁榮基礎之上的。回歸後的澳門人愛國熱情有增無減。從每天清晨8時金蓮花廣場上莊嚴的升旗儀式,到航太員、奧運冠軍訪問澳門時受到的熱烈歡迎,還有一次次內地省區受災時澳門同胞的慷慨捐助……“澳門民眾將自己的心與國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正是“愛國愛澳”優良傳統是澳門能夠正確處理好“一國”與“兩制”關係的最為主要原因。
澳門回歸15年,“新澳門”的政治發展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荊棘叢叢,但在“愛國愛澳”的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內地無條件的支援下,群策群力,不斷“化險為夷”、“轉危為機”,不斷克服澳門政治發展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澳門特區政府不僅維護了澳門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大局,為澳門政治發展在“一國兩制”的“新澳門”建設的“第二個十五年”的“再鑄輝煌”,奠定了一個比較紮實的基礎,“如今的澳門民眾普遍認識到澳門是處於國家的完全主權下的、具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區,只有國家利益得到維護,特區利益才能獲得根本保障。”從這裡可以看到,這正是澳門社會得以凝聚、團結發展的向心力所在。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繼續推進“一國兩制”事業,必須牢牢把握“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堅持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只有這樣,才能把路都對了走穩了,否則就會左腳穿著右腳的鞋—錯打錯處來。
習近平總書記形象、真切的比喻,為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繼續推進“一國兩制”事業,是中央政府、特別行政區政府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和決心都絕不會動搖,我們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的信心和決心都絕不會動搖“。只要澳門各界人士繼續弘揚愛國愛澳的主流價值觀,支援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正能量,共同致力於實現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同時,還要防範和反對外部勢力滲透和干擾,鞏固澳門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只要堅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堅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堅持包容共濟、促進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廣泛團結,“一國兩制”實踐就能沿著正確方向走穩、走實、走遠,澳門就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堅信,在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領導下,“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必將煥發出更加艷麗奪目的光彩,澳門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