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3台灣法制大事:司法與政治交織

時間:2014-01-02 11:23   來源:法制日報

2013年9月爆發的王金平案成為2013年度臺灣最大的政治“地震”

  王金平案 “九月政爭”跌宕起伏影響深遠

  2013年9月6日,臺“最高檢特偵組”公佈監聽譯文,臺“立法院長”王金平涉嫌向“法務部長”曾勇夫和“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關説柯建銘司法案。9月8日,馬英九召開記者會,以“如果這不是關説,那什麼才是關説?”痛批王金平對司法個案關説。9月11日,國民黨考紀會以王金平涉及關説司法影響國民黨的聲譽為由,撤銷其黨籍。王金平棄黨內申訴途徑而直接尋求司法救濟,向臺北地方法院起訴確認其黨籍存在並同時申請假處分,臺北地方法院迅速作出裁定,准許假處分,王金平得以行使黨員權利。

  假處分是臺灣司法上的一種臨時保全措施,假處分的“假”,即“暫時”之意。正是這個假處分,讓王金平暫時保住了“立法院長”的資格,也讓國民黨和馬英九徹底陷入困局。事件後續發展及衍生出的“泄密”、“非法監聽”等爭議更讓臺灣政壇持續動蕩。馬英九的民調也下滑至歷史最低,面臨“跛腳”邊緣。

  11月1日,臺北地方檢察署以泄密、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罪名起訴“檢察總長”黃世銘。這使得黃世銘成為臺灣司法史上首位被刑事起訴的“檢察總長”。一場政爭,反映出長久以來臺灣地區存在的立法與行政關係不暢的政治現實,體現了司法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交織。

  “九月政爭”所引發的黨籍案、泄密案的審理剛剛開始。11月29日,臺北地方法院首度開庭審理黃世銘被控泄密案;12月4日,王金平提起確認黨員資格存在之訴也首度開庭審理。案件的最終審結,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多場法律拉鋸戰交錯進行,在所難免。

  隨著2014選舉年的到來,司法案件註定會成為藍綠攻防的尖銳議題,並成為各政黨關注和媒體炒作的焦點。這些案件的審理,或許會貫穿整個2014年。,對臺灣政黨政治和司法制度所産生的影響,意義將更加深遠。未來的一年註定將是法制事件高潮疊起的一年,新年甫一開始,即已吊足眾人胃口。(張自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