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珺:回望臺灣“校園歌曲”之初

時間:2013-11-01 08: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麗島》與《少年中國》

  走下講壇的楊祖珺生動、隨性,她坐在北京一家素食餐廳吃了一頓“飽飯”後會大喊“生活真美好”;她在聊天時認真問朋友:“當時你懂你的信仰嗎?”她在説起年輕時的夢想“能踏上大陸的土地一步,死也甘願”時仍然落淚;她在回憶過往時突然加上一句感慨:我愛理想……

  楊祖珺從“唱自己的歌”開始,投身民歌運動,為幫助雛妓、殘障兒童辦募款演唱會,與當時對抗國民黨當局的黨外運動結緣。楊祖珺説:“我當時哪懂政治,但我一腔熱血要為社會做事,看到雛妓、魚販、赤腳兄弟們臟亂的生活,我要給他們唱歌,把世界來改變。”

  但楊祖珺被當局視為進行工運、學運活動,她的唱片被禁,一直邀請不斷的演出被取消,有些演唱會是她策劃、組織的,自己卻不能上臺,只能躲在後臺。即便那種情況下,楊祖珺仍然曾經天真地以為:“他們會明白,我只是為了民族、音樂在努力,我沒有什麼‘陰謀’。”但封殺還是一次次來臨,楊祖珺在自傳中感嘆:“我形似愚蠢,但真誠萬千的愛人之心,怎麼就那麼任人踐踏在腳底下呢?我們社會中有多少生命力,就這樣被扭曲得無影無蹤呢?”

  無論是否主觀願意,楊祖珺這位被封殺的歌手成為政治人物,1986年她當選民進黨創黨中執委;1987年被剛成立的夏潮聯誼會選為評議長;1988年率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到大陸,同年,成為“中國統一聯盟”創盟盟員。後來她赴美繼續年輕時中斷的學業,取得美國麻州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學位,回臺後任教大學校園。

  楊祖珺對記者説:“《美麗島》和《少年中國》兩首歌最能説明我的命運,原來只是‘自己的歌’,無關政治,但‘美麗島’的名字被當時的黨外運動所用,便有了‘獨’的色彩,國民黨不準播;《少年中國》又因為有‘中國’兩字,成為民進黨的禁忌。”

  因為禁忌,楊祖珺在臺灣“校園歌曲”的地位被或多或少淡化忽略,以至不少人只知後來者葉佳修、羅大佑、侯德健等,以至《美麗島》和《少年中國》不那麼家喻戶曉。但對這段歷史稍作探究的人,不會跳過楊祖珺的名字,也不會不聽一聽《美麗島》和《少年中國》——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復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一再重復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美麗島》)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你對我説/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中國》)(記者 陳曉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