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珺:回望臺灣“校園歌曲”之初

時間:2013-11-01 08: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接受記者採訪時的楊祖珺 陳曉星攝

  背景二:

  吃美國奶粉長大

  楊祖珺在報告中引用戒嚴時期兩次成為政治犯的臺灣文學家陳映真對臺灣青年知識分子接受美國影響的比喻:吃美國奶粉長大。楊祖珺説,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都羨慕過“假日到美新處(美國新聞處)”、“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一個月”、“得到美國政府的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獎學金”、“由美國相關文化經費支援”……70年代臺灣在校的大學生,已經早早被師長們排好了人生時間表:初中、高中、大學、留學,而且一定是去美國。當時有一句人所週知的話: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選擇美國為留學對象的臺灣大學畢業生, 50年代約89%,60年代前半段約79%,70年代前半段為86%,後半段達90.7%。反映了當時臺灣青年的人生價值與目標。

  而美國流行文化在臺灣一向佔有很大的比例,楊祖珺介紹了美國學者Thomas B. Gold的觀點,他認為,當時美國流行文化能夠在臺灣體現,一是因為國民黨的反共立場和文化緊縮政策;二是中日建交後,臺灣當局開始嚴格控制日本文化;三是美軍顧問團進駐臺灣,帶動文娛需求,臺灣商人盜版生産美國唱片、書籍;四是美軍電臺播放的音樂主導流行品位。

  但楊祖珺認為,那個年代充滿了社會意識及抗議精神的美國流行(歌曲)文化,對於臺灣創作歌謠的影響並不如有些研究者所言。他們忽略了幾項重要事實,首先,60年代抗議歌曲出現在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上時,雖然臺灣已有盜版唱片發售,但70年代的歌謠創作者們還是埋首苦讀的中學生,他們沒有機會聽到;其次,中學生的英文程度普遍不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美國流行歌曲中具有明顯社會改革或左派意識的歌曲,都會被查禁。因此,當時就算是跟著電臺主持人熟背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學生,即便學會哼唱了很多歌曲,也不知道那些歌手和歌曲的社會意義。

  她自己的經歷也是如此。當時的楊祖珺是從上海遷到臺北的人家的大小姐,抱著吉他在大學校園唱英文歌的時髦女大學生,在校園演唱會和餐廳裏演唱的青春歌手。她和記者談到美國女歌手瓊貝茲(John Baez)對她的影響,女歌手彈著吉他穿行在巴基斯坦難民營、高歌“讓仇恨化為互愛、使強者憐憫弱小”的姿態令她膜拜,當時她不明白左派、反戰這些政治概念,但她再也“不稀罕”做一個珠光寶氣的歌星,而想唱“老天,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