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福建光緒壬午鄉榜與臺灣
汪毅夫
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講述清光緒八年,福建舉辦壬午科鄉試中錄取的臺灣舉人。
以下為文章內容:
清光緒八年,福建舉辦壬午科(1882)鄉試。是科錄取舉人91名,其中有臺灣舉人7名:蔡國琳(臺灣即臺灣縣)、陳大猷(臺府即臺灣府學)、陳浚芝(新竹)、張宗華(嘉義)、林啟東(嘉義)、余紹賡(臺北)、王藍石(臺縣即臺灣縣)。
這裡涉及臺灣舉人保障名額的話題。清咸豐年間,臺灣進士施瓊芳有《臺郡增廣學額中額志略》。按照他的説法,“臺灣建學以來”,福建鄉試臺灣舉人保障名額的遞增情形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1名,雍正十三年(1735)增至2名,嘉慶十一年(1806)增至3名,咸豐五年(1855)至咸豐八年(1858)“四年兩增,遂臻倍數”(其中,咸豐五年增至4名,咸豐八年增至6名)。實際上,施瓊芳漏記了一項:道光八年(1828),閩浙總督孫爾準奏準臺灣“另編田字號中額一名”。清代咸豐年間臺灣舉人保障名額乃從4名增至7名。這個規模大體保持到清光緒年間,福建光緒壬午鄉榜的臺灣舉人也恰成七名之譜。另據清乾隆年間臺灣鳳山縣學教諭朱仕玠的《額定鄉試中式》,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雍正七年(1729)間曾被撤銷,而這31年間福建舉辦的12科鄉試,“臺人無一獲雋”。於今視之,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刺激了臺灣教育水準的提升,隨著臺灣教育水準的提升,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又當逐步遞增、而不是撤銷。另外,據實描述其遞增的情形是必要的,不能止于“康熙年間設定了臺灣舉人的保障名額”一語。
福建光緒壬午鄉榜裏還有林群玉(林琴南)、陳衍(陳石遺)、方家澍(方雨亭)、郭名昌(賓石)、林鶴年等多人同臺灣有密切的關聯。林琴南于1867—1869、1878.10—1878.12.兩度寓臺,都三年有餘。林琴南詩、文中有數十種涉及臺灣。陳石遺于1886.9.—1887.12.到臺,在臺灣巡撫劉銘傳幕中“掌記室”。陳石遺後來還曾修改梁啟超臺灣詩稿,“中言臺灣事有誤者為易數處,任公至喜”。方雨亭中舉後曾遊于唐景崧幕,是臺北牡丹詩社社友。1892年中進士、點翰林。方雨亭有姐適臺中霧峰林家,光緒某年節死,雨亭赴臺治喪,居留越旬。郭賓石是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郭柏蔭之子,中舉後於1886—1895年先後遊于劉銘傳、唐景崧幕。林鶴年幼年隨父寓居淡水,1892年再度到臺遊于唐景崧幕,在臺灣交遊甚廣,是臺北牡丹詩社社友。
附帶言之,福建光緒壬午鄉榜裏的臺灣舉人林啟東、陳浚芝後來于1886、1898先後成為進士;蔡國琳中舉後曾在臺南延平郡王祠內開館授徒,是後來成為進士的汪春源、許南英的師友。(台灣網 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