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柳英:2018年臺灣地區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上)

2019-01-29 08: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柳英撰寫,今日發表內容為全文上半部分,將詳細回顧2018年臺灣地區整體經濟形勢。明日發表內容將展望2019年臺灣經濟五個風險點。

  乏力增長與壓力重重

  ——2018年臺灣地區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上)

  在全球經濟復蘇及兩岸經貿帶動下,2018年上半年臺灣經濟表現出溫和復蘇跡象,但下半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激化,經濟總體呈現乏力增長態勢。展望2019年,臺經濟面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中美貿易摩擦前景不明、蘋果經濟帶動力下降等多重困境,未來走勢仍難以樂觀。

  一、2018年臺灣整體經濟回顧

  (一)低水準經濟增長格局並未改變

  2018年臺灣仍未能擺脫低水準增長格局,據臺灣地區“主計處”預計,全年GDP增速2.66%,低於去年的2.83%,總額5934.94億美元,每人平均GDP為25148美元。從各季度的增長率來看,2018年上半年臺GDP增長勢頭較好,第一、二季度分別達到3.15%及3.29%的增速,與前兩年“保1”、“保2”的水準相比呈現出積極增長態勢。但下半年臺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第三、四季度分別僅為2.27%及2.02%(預測值)。近年來,臺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全球經濟增長平均值以及亞洲經濟平均水準,並長期處於四小龍後段。據IHS Markit 10月預測數據,全球經濟GDP增長率為3.2%,臺灣(2.74%)略高於韓國(2.73%),但低於香港(3.5%)、新加坡(3%)。全球經濟向好時臺經濟復蘇勢頭無法跟上全球大勢;但全球經濟一旦下行,臺經濟首先受到衝擊,反映出其整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愈發嚴重。

  (二)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2018年臺外需拖累整體經濟增長,內需反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長2.89個百分中,內需貢獻高達2.66個百分點(佔比92.04%),外需貢獻僅為0.23個百分點(佔比7.96%)。外需表現較差主因在於外部需求疲軟,同時原材料價格大漲導致進口金額上漲。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1、12月臺對外出口及外銷訂單數額雙雙大幅下滑,顯示對外貿易動能持續下降,未來外需對臺經濟的拉動作用恐進一步走弱。內需動力有所增強的主因在於:一是蔡當局“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對總體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顯現。依據該計劃,2018年其特別預算計劃支出896.02億元新台幣,是2017年229.02億元新台幣3.91倍。二是公營企業帶動下,民間加大對風電等綠能産業進行投資。三是貿易摩擦加劇後,一些大陸臺商出現回臺轉移投資跡象,帶動民間固定投資增長從2017年的-1.09%上升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1.95%。

  (三)對外貿易增速減緩,貿易順差額大幅下降

  1.出超大幅下降。2018年臺灣對外貿易因受中美貿易摩擦、國際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外貿順差額急劇減少。2018年全年累計出口總額336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9%,進口總值2866.6 億美元,增長10.6%,出超為494億美元,同比下降141.8%,順差額連續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出口産品中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1108億美元,佔比最高,達33%。大陸(含香港)仍是臺灣地區出口最大市場,2018年全年臺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累計1384億美元,佔比41.2%,東盟(佔比17.4%)及美國(佔比11.8%)為臺灣地區第二、三大出口市場,全年出口金額分別為582.22億美元及397.01億美元。由於油價上漲,2018年全年自中東進口277.02億美元,增幅達24.8%。

  2.兩岸貿易仍是拉動臺對外貿易的主要動力。據臺貿易部門統計,2018年全年對大陸(含香港)出口1383.96億美元,增長6.3%,對大陸貿易依存度41.2%,自大陸進口552.08億美元,同比增加7.1%。對大陸出口增量81.8億美元,佔其累計增量188億美元的43.51%。據我海關統計,2018年1-11月兩岸貿易額累計2090.8億美元,同比增長16.1%,其中自臺灣地區進口1649.2億美元,對臺灣地區出口441.6億美元。

  3.中美貿易摩擦複雜影響在下半年凸顯。2018年上半年,臺商對中美貿易摩擦走向仍較為樂觀。第三季度大陸臺商受搶單效應影響,反而加快了生産節奏,爭取在年底將産品輸入美國,進而帶動自臺灣地區零組件的採購量。11月廠商悲觀情緒加重,當月臺整體對外出口跌幅為3.4%,對大陸出口跌幅為8%。12月對大陸出口跌幅進一步擴大為-9.9%,對東盟(-12.6%)出口也出現下滑,但對日本(+6.3%)、美國(+13.4%)、歐洲(5.6%)均出現上漲。

  (四)雙向投資較為活躍

  2018年臺灣地區吸引外資(FDI)及對外投資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呈現雙向投資活躍態勢。

  1.FDI在基期較低的情況下有所增長。2018年臺灣地區吸引僑外投資件數3621件,較去年同期增長6.03%,金額達到114.4億美元,同比增長52.27%。荷蘭是對臺灣地區投資金額最多國家,投資金額34.96億美元(佔比30.56%),增長84.46%,主因在於荷蘭廠商大額增資臺灣美光半導體所致。東南亞部分國家對臺灣地區投資因基期較低,增幅較大,如泰國、菲律賓對臺投資增幅分別為942%、393%。

  2.對外投資快速增加。2018年臺灣地區核準對外投資件數為638件,較去年同期增加27.09%,投資金額142.9億美元,同比增加23.51%。從對外投資地區看,除對加勒比海英國屬地投資金額59.14億美元,繼續排名第一外,對美投資上升較快,金額為20.34億,同比增幅143.71%,列第二位。

  3.對大陸投資保持平穩。據臺當局統計,2018年核準對大陸投資件數為726件,同比增加25%;核準投(增)資金額8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據我商務部統計,1-10月,我實際利用臺資43.3億美元。臺灣地區對大陸投資仍主要集中于長三角及珠三角臺商傳統聚集區。投資産業方面,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仍是對大陸投資的主要産業,金額為18.46億美元,佔比21.73%。

  (五)産業仍高度集中于ICT行業,下半年生産陷入緊縮

  2018年第三季度,臺灣地區三大産業在GDP中的佔比情況分別為,農業佔1.45%、工業佔37.48%、服務業佔61.07%,其增速分別為2.53%、3.48%、2.77%。

  2018年1-9月,臺灣地區製造業營業總收入為20.14萬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5%,其中電腦、電子産品及光學製品業為6.3萬億元新台幣,佔比達31.28%,因筆記型電腦出貨量下降,增幅-0.05%;電子零組件業營業收入為4.1萬億元新台幣,佔比達20.36%,增幅4.6%。從臺灣地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製造業下半年逐漸走弱,進入第四季度急遽下降。2018年11月該指數下降至48%,跌破50%的榮枯線,結束了自2016年4月以來的連續31個月的擴張,進入緊縮。12月進一步跌至44.8%,創下2012年7月該指標創編以來的最快緊縮速度。

  (六)臺股結束“萬點行情”

  臺灣地區股市自2016年開始逐漸升溫,並在2017年5月進入歷史上第四次“萬點行情”,2018年1月23日達到此輪行情的頂峰。10月11日,受美股大跌衝擊,當日臺股下跌660點,超過663家臺股跌停,結束了345天的萬點行情。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2018年底(收盤日12月28日),集中交易市場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收盤為9727.41點,與2017年底相比累計下跌915.45點,跌幅約為8.60%。2018年臺股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成交量有所放大。集中市場累計總成交金額為321616.75億元新台幣,增幅達24.66%。市場日平均成交金額1302.09億元新台幣。二是外資撤離。2016年、2017年外資在臺股累計買超分別達到3202億元、1797億元新台幣,是推動臺股從2016年的7410點上升至萬點以上的主力。2018年外資累計賣超上市股票為3551.38億元新台幣,終結外資連續6年買超臺股的紀錄。

  (七)實質薪資增長停滯,結構性問題難解

  2018年臺薪資水準雖有小幅上調,但其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其一,總體長期低薪態勢沒有改變。2018年1-11月,臺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0939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2.61%。但實質經常性薪資38179元新台幣,依然沒有超過2001年同期38320元新台幣的水準,連續17年停滯增長。其二,行業間差別較大。近10年來,高薪的金融服務業等行業在臺GDP中的佔比持續下滑,從事零售、批發、物流、教育服務等中低薪工作的勞動者大幅增加。以具體數據看,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月平均總薪資高達9.76萬元新台幣,但其受雇人數佔比僅為0.4%,金融保險總薪資9.3萬元新台幣,受雇人數佔比也僅為5%。受雇人數最多的製造業(佔比36.5%)及次高的批發零售業(22.2%)平均總薪資分別為5.2及5萬元新台幣。其三,貧富差距仍逐漸擴大。根據臺灣地區“主計總處”近日公佈的《2017年工業及服務業受雇人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及分佈結果》顯示,受雇者年薪平均數為60萬元新台幣,而年薪中位數為47萬元新台幣,兩者之間的差距由2012年的11.1萬元上升至2017年的13萬新台幣,差距倍數由2.28倍升至2.32倍,創下近6年來的新高,高達66.28%的上班族(約500萬人)達不到平均薪資水準。(柳英,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潔]